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她抢走金龟婿,我捡漏活阎王 > 第141章 谢师宴上,一番话显格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1章 谢师宴上,一番话显格局

战王府被誉为“国本”的余音尚在朝堂回荡,府内长公子墨云辰又迎来了一桩雅事——恩师,亦是翰林院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士,为其举办了一场小范围的谢师宴。

此番宴请,并非为了状元及第那等大喜,而是为了墨云辰入职翰林院后,参与编纂前朝典籍、并提出数条切实可行的文书整理新法,卓有成效,老学士心中欣慰,特邀了几位至交好友与同僚,算是为这出色的弟子私下庆贺,亦含勉励之意。

宴设在一处清雅的别院,来的皆是当世大儒、清流名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气氛原本是轻松而风雅的。

墨云辰一身月白儒衫,身姿挺拔,面容清俊,在一众须发皆白或气质沉稳的长者中间,年轻得有些扎眼,但他举止从容,言谈得体,并无半分少年得志的轻狂,反而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沉静。

酒过三巡,气氛愈发热络。几位大儒不免谈起了当今学风,有人感慨如今一些年轻学子,追逐功名之心过盛,于学问根基却不够扎实,更遑论济世之心。

一位以性情耿直着称的大儒,借着酒意,目光似不经意地扫过墨云辰,捋须笑道:“云辰年少高位,状元之才,天下皆知。却不知,在你看来,这读书做学问,最终所求为何?莫非只是金榜题名,光耀门楣乎?”

这话问得有些犀利,甚至带着点考验的意味。席间瞬间安静了几分,众人都想听听这位风头正劲的少年状元如何作答。是慷慨陈词忠君报国?还是谦逊表示仍需努力?

墨云辰放下手中茶杯,起身,先是对着在座诸位师长深深一揖。

他抬起头,目光清正,声音朗朗,并不直接回答那问题,而是缓缓道:“晚辈今日能立于此处,心中唯有感激。”

他转向恩师,再次行礼:“首谢恩师悉心教导,传道授业解惑,使晚辈窥得学问之径,知何为严谨,何为求真。”

接着,他面向皇宫方向,拱手:“再谢陛下天恩,给予晚辈施展抱负之机,入职翰林,接触典籍,方知天下之大,学问之深,非闭门造车可得。”

然后,他的目光变得柔和而深邃,语气也愈发真诚:“三谢,晚辈要谢父母养育教导之恩。”

他顿了顿,在众人专注的目光中,继续道:“家母常对晚辈言,读书明理,首要修身。若自身心性不正,纵有满腹经纶,亦可能为祸世间。家父虽寡言,却以自身言行告诫晚辈,担当二字,重若千钧。若无父母当年悉心引导,匡正晚辈于歧途,绝无晚辈今日。”

他这番话,将个人的成就归功于师长、君上与父母,感念之情,溢于言表,态度不卑不亢,令人心生好感。

那位提问的大儒微微颔首,面色缓和不少。

然而,墨云辰的话并未结束。他话锋一转,声音清越,带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却又言之有物:

“至于前辈所问,读书做学问,所求为何?”

他环视众人,眼神明亮:“晚辈浅见,金榜题名,光耀门楣,乃人子本分,亦是激励自身前行之动力,无可厚非。然,若仅止步于此,则未免狭隘,辜负了圣贤教诲,亦辜负了这身所学。”

“哦?”另一位大儒来了兴趣,“那依你之见,当如何?”

墨云辰朗声道:“晚辈以为,学问当济世!”

四字一出,掷地有声!

“好一个‘学问当济世’!”一位老翰林抚掌,“少年人有此志向,难得!且细说之!”

墨云辰显然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道:“晚辈在翰林院,整理前朝户部档案,见诸多数据杂乱,核算之法陈旧,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滋生弊病。晚辈便与同僚摸索,试图改进核算归档之法,虽尚显稚嫩,却初见成效,此乃学问用于实务之小试。”

“又如,晚辈见京中‘柔仪阁’——乃舍妹云柔所营——其账目清晰,物流调度高效,其中蕴含的统筹管理之学问,若稍加变通,或可借鉴于漕运、仓储管理等国之大事,减少损耗,提升效率。此乃商道学问,亦可济世。”

“再如,家母平日教导,待人接物,需持身以正,心怀仁善。此为人处世之学问,若人人能习得一二,则邻里和睦,风气自正,岂非亦是济世之一种?”

他并未空谈仁义道德,而是结合自身在翰林院的实践、观察妹妹的商道,乃至母亲平日的教诲,将“学问济世”这个宏大的概念,落到了具体而微的实处。其思路之开阔,见解之新颖,联系实际之紧密,完全不像一个只知道死读圣贤书的年轻学子。

席间诸位大儒,起初或许还带着几分考校后辈的心态,此刻却都已收敛了随意,神情变得专注而严肃。

那位最初提问的耿直大儒,更是目光炯炯地看着他,半晌,忽然长长吐出一口气,叹道:“好!说得好!不滞于物,不困于形,能将圣贤书读活,用于经世致用,观察入微,举一反三!墨公子,你之风骨格局,老夫今日方真正见识!战王府家教,名不虚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