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云柔“活菩萨”的美名在民间愈传愈广,其善行义举带来的正面影响,也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慈善范畴,成为了稳定民心、教化风气的一股无形力量。这一切,自然都通过各种渠道,清晰地传入了皇宫大内。
这一日的大朝会,气氛与往日有些不同。
议完几件军政要务后,皇帝并未立刻宣布退朝,而是目光扫过文武百官,最后落在了站在文官队列中前排的墨云辰身上,脸上带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愉悦和赞赏。
“众位爱卿,”皇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近日,朕听闻民间于‘善行义举’一事,风气蔚然,多有褒扬。尤其是我朝一些商贾,富而思进,不忘反馈乡梓,惠泽百姓,此风可嘉,当为天下表率。”
百官们闻言,心中俱是一动,目光不由自主地瞟向墨云辰。谁不知道,皇帝这话,九成九是指的那位如今在民间声望如日中天的墨家小姐?
果然,皇帝话锋一转,直接点明:“战王府墨云柔,一介女子,不慕虚荣,心怀天下。其创立‘柔瑾慈善基金会’,每年投入巨万,系统赈灾、助学、建馆,活人无数,功德无量。更难得的是,其行事光明磊落,设立‘透明账本’碑,让每一文善款去向清晰可查,此等胸襟气度,实乃千古未有之善举!”
皇帝的声音逐渐高昂,带着不容置疑的定论:“其善行,不仅在民间有口皆碑,更于国于民,大有裨益!此等义行,若朝廷不加以旌表,何以激励后来者?何以昭示天下,善有善报?”
他看向礼部尚书:“礼部,依制,于国于民有大功、大善者,当如何旌表?”
礼部尚书连忙出列,躬身回道:“回陛下,依《大晟会典》,于地方教化、民生福祉有卓着贡献者,可由官府奏请,朝廷核准,敕建牌坊,以彰其德,流芳百世。”
“好!”皇帝朗声道,“墨云柔之义行,惠及全国,泽被苍生,远超一方一隅之善!朕决定,特旨敕建!”
他目光炯炯,下达了最终旨意:“着工部、礼部即刻办理,于其家乡江南,及京城朱雀大街显要之处,各修建一座‘乐善好施’牌坊!用料需精,规制需高,以旌表其旷世义行!此乃朕之特恩,亦是我大晟对善行之最高礼赞!”
“乐善好施”牌坊!而且还是特旨敕建,家乡与京城各一座!
满朝文武,心中俱是剧震!
这可不是普通的荣誉!这是载入史册、光耀门楣、流芳百世的象征!是无数官员、士绅、商贾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至高肯定!尤其对于商人而言,这几乎是他们凭借自身行为所能获得的、凌驾于财富之上的最高社会认可和荣耀!
墨云辰立刻出列,撩袍跪地,声音难掩激动:“臣,代小妹墨云柔,谢陛下天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虽然沉稳,但此刻也为妹妹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激动。
“臣等领旨!”工部、礼部尚书齐声应道。
朝堂之上,瞬间响起了各种声音。
绝大多数官员是真心佩服和赞同的。
“陛下圣明!墨小姐当得起此殊荣!”
“此例一开,必能引导天下商贾向善,于国大利!”
“战王府真是…文武商三界,皆达极致啊!”
镇北侯更是声若洪钟:“陛下!这牌坊立得好!立得应该!老臣第一个赞成!”
然而,总有那么几个心思阴暗或者因利益受损而心怀不满的,此刻虽不敢明着反对皇帝的决定,但那脸色,却是青白交加,难看至极。尤其是那几个之前暗中散布谣言、指使御史弹劾的勋贵,更是如同吞了苍蝇般难受。他们处心积虑想打压的人,非但没有被打倒,反而被皇帝亲手捧上了神坛!这“乐善好施”的牌坊一立,墨云柔的地位将彻底稳固,再也无人能以“商贾”或“女子”的身份来质疑诋毁她分毫!
圣旨传出,天下再次为之轰动!
“御赐牌坊!我的天!还是‘乐善好施’!”
“京城和老家各一座!这可是天大的脸面!”
“陛下金口玉言,这可是商人能得到的顶了天的荣誉了!”
“墨小姐这是善有善报,实至名归啊!”
百姓们欢欣鼓舞,仿佛这荣耀是他们自己得了的一般。那些受过墨云柔恩惠的人,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觉得朝廷这是替他们表达了感激之情。
消息传到战王府时,全家人都聚在了花厅。
传旨太监刚走,墨玉琳就第一个跳了起来,拉着墨云柔的手又笑又叫:“柔儿!你听见了吗?御赐牌坊!‘乐善好施’!咱们墨家还从没得过这样的荣誉呢!这是你挣来的!姑母太为你高兴了!”
墨骁珩用力拍着儿子的肩膀,虽然没说话,但那咧到耳根的笑容和微微发红的眼眶,已经说明了一切。他征战沙场,获封王爵,那是武人的荣耀;而女儿今日获得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深入民心的丰碑!
墨云辰温雅的脸上也满是笑意,对妹妹道:“柔儿,这是陛下和天下人对你善行的最大肯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