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年轻的御史慷慨陈词:陛下!战王府如今权倾朝野,墨云辰掌户部,墨云锋握兵权,墨云柔富可敌国,长此以往,恐生祸端啊!
龙椅上的皇帝轻笑一声,目光扫过满朝文武:爱卿可知,去年国库岁入,有几成与战王府有关?
御史一愣:这......
三成。皇帝缓缓起身,墨云辰改革税制,岁入增了三百万两;墨云柔的商队纳的税,抵得上半个江南;至于墨云锋镇守的北境——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三年前还需朝廷拨银百万两赈济,如今不但自给自足,还能上缴税银。爱卿说说,这是祸端,还是福气?
御史面红耳赤,讷讷不能言。
这时,殿外传来通报:战王府虞王妃求见!
虞怀瑾款步走进大殿,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今日她穿着亲王妃朝服,气度从容。
陛下,她躬身行礼,这是柔瑾慈善基金会今年的账册,请陛下过目。
皇帝接过账册,随意翻开一页,突然笑了:众爱卿都来看看。
太监将账册传给大臣们观看,只见上面清清楚楚记录着:
北境建善堂十所,收容孤寡五百人;江南设义诊处,救治灾民三千;各地书院共资助寒门学子八百......
最让人震惊的是最后一行:结余银两一百二十万两,已全部上缴国库。
刚才还喋喋不休的御史们,此刻都哑口无言。
皇帝看着虞怀瑾,眼中满是赞赏:王妃可知,方才还有人说你们战王府权倾朝野,恐生祸端呢。
虞怀瑾微微一笑:陛下,战王府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若有人能做得更好,我们随时愿意让贤。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明了忠心,又堵住了悠悠众口。
退朝后,皇帝特意留下虞怀瑾。
王妃不必将那些话放在心上。皇帝温声道,朕心里清楚,没有战王府,就没有如今的太平盛世。
虞怀瑾谦逊地说:陛下过奖了。这都是陛下治国有方。
你啊,皇帝摇头轻笑,总是这么谦逊。朕记得十年前,战王府还是个无人看好的烂摊子。
这话勾起了虞怀瑾的回忆,她也不禁莞尔:是啊,谁能想到呢。
这时,太子捧着功课进来,见到虞怀瑾,眼睛一亮:王妃娘娘!您上回讲的算术题,学生已经解出来了!
皇帝诧异:太子何时向王妃请教功课了?
太子兴奋地说:父皇不知,王妃娘娘讲的算术比太傅讲的还有趣!
虞怀瑾解释道:不过是把记账的法子用在算术上,让孩子觉得实用些。
皇帝感慨:连太子都受你们影响。朕听说,现在京城里家家户户都在学你们教育孩子的方法。
这话倒是不假。此刻的战王府内,墨玉琳正带着两个孩子回来省亲。
舅母!沈珏像个小炮弹似的冲进虞怀瑾怀里,我算学考了甲等!先生夸我算账比大人还快!
虞怀瑾摸摸他的头:我们珏哥儿真厉害。
墨玉琳笑着说:可不是嘛,现在京城里都流传着战王府家教十法,连宫里的娘娘们都派人来打听呢。
正说笑着,墨云辰下朝回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书。
母亲,他神色严肃,江南水患,需要立即拨银赈灾。
虞怀瑾接过文书看了看:从基金会的备用金里先拨二十万两过去。云柔在江南有商队,可以就地采购粮食。
墨云辰点头:我这就去安排。
这就是战王府的日常——朝堂上的政事,家里的琐事,慈善的大事,交织在一起,却井然有序。
三日后,皇帝微服私访来到战王府。一进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墨云柔正在教几个商号管事看账本,墨玉琳在教孩子们识字,连墨骁珩都在后院指导年轻侍卫练武。
朕总算明白,皇帝对虞怀瑾说,为何你们家能出这么多人才了。
虞怀瑾笑道:陛下谬赞。不过是各尽所能罢了。
好一个各尽所能!皇帝抚掌赞叹,若是满朝文武都能像你们家一样,何愁天下不太平?
这时,北境传来捷报——墨云锋不仅平息了部落纷争,还促成了一场大型边贸集会,预计能为朝廷带来五十万两税收。
皇帝看着捷报,突然对随行的史官说:记下来:本朝盛世,文治有墨云辰,武功有墨云锋,商道有墨云柔,教化有虞王妃。战王府一门,实乃盛世之基石。
这话说得极重,相当于将战王府与盛世等同起来。
虞怀瑾连忙跪下:陛下言重了!臣妾一家不过是尽本分而已。
皇帝亲手扶起她:王妃不必过谦。你们让朕看到了,一个家族如何影响一个国家。
晚膳时分,战王府照例是一大家子人围坐一桌。今天连墨云锋都特意从北境赶了回来。
二哥,墨云柔打趣道,你现在可是大名鼎鼎的边贸将军
墨云锋朗声大笑:那也比不上你女财神的名头响啊!
一家人其乐融融,连皇帝都在一旁看得眼热:寻常百姓家的天伦之乐,也不过如此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