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从两个维度同时压了过来:虚拟世界里,高盛盯着《洪荒世界》不放;现实世界里,境外超自然势力已经开始撬“琥珀”的缝。而那三年之期,像秒针似的在耳边滴答响,越来越清晰。
林晓走到办公室那面满是字迹的白板前——上面早画满了势力关系图、战略路径,线条密密麻麻缠成了网。他拿起黑色马克笔,在“《洪荒世界》”和“用户共创”之间,重重画下一道粗实的连接线,旁边一笔一划写了四个字:“镜像现实”。
他要做的,是把现实里用户攒的情感、酿的智慧,全投射到虚拟世界里,造出一个能扛住风暴的“文明权重”锚点;再用这锚点反推的力量,加速修复系统,挡住现实里的危机。这根本不是选择题,是争分夺秒的生死赛。
他立刻接通内部通讯,声音里带着不容拖沓的劲:“刘洋,《洪荒世界》的‘世界规则编辑器’进度怎么样?原型我要提前看。”
又拨通苏清雪的电话:“清雪,赶紧对接国内顶尖的AI和自然语言处理团队,咱们要一套能读透海量用户创作、还能做初步逻辑判定的系统——越快越好。”
最后,他盯着白板上“富士山”三个字,拨通了顾漫书的私人号码,声音沉稳,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顾姐,富士山的异常数据我要更细的。另外,‘烛龙’有没有办法,在不打草惊蛇的前提下,给特定区域的能量场做‘干扰’或者‘伪装’?”
电话那头静了几秒,传来顾漫书果断的声音:“把具体坐标和需求发我,我来协调。”
挂了电话,林晓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的车流汇成光河。暗处的交锋早就打响了,他必须把商业、技术、超自然这三条线拧成一股绳——少一环都不行。此刻的《洪荒世界》早不是一款游戏,用户共创也不是简单的社区运营,它们缠在一起,成了对抗未知风暴的“星辰方舟”,成了最硬、最稳的那根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