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康医科技的王浩突然来访,手里提着几个印着 “跨文化实践工具包” 的箱子。“这里面有海外健康数据模板,还有设备适配手册,比如非洲的防水标准、东南亚的方言发音指南。” 王浩打开手册,指着其中一页,“我们还承担 50% 的交通费用,让年轻人没负担。”
林晓拿起手册,看到里面详细记录了不同国家的农村特点:非洲的藤编背篓承重、东南亚的方言发音、南美的山路坡度,甚至还有当地常见的疾病类型。“你们怎么知道这么细?” 林晓问。
“都是之前陪跑指导积累的经验,” 王浩笑着说,“老院长不是说‘帮人要找对方法’吗?这些工具就是帮年轻人少走弯路。”
林晓翻到手册中非洲背篓的部分,想起小李带回来的藤编样品,突然感慨:“以前总觉得全球视野是遥不可及的,现在才知道,它就藏在非洲的背篓里、东南亚的方言里,藏在每个农村人的生活里。”
这时,手机响了,是远在非洲的罗德里格斯打来的,他兴奋地说:“小李设计的背篓设备箱太好用了,我们的老人现在都主动来测健康,还会编藤筐换钱买设备!” 电话里传来老人的笑声,还有藤编的沙沙声。
林晓挂了电话,看着窗外正在讨论海外方案的青年领航者,他们脸上没了当初的迷茫,眼里满是笃定。老院长笔记里的一句话浮现在脑海:“视野不是看远方,是把远方的经验,变成身边的方法。”
她走到案例库前,看到新收录的海外案例里,有非洲的藤编背篓、东南亚的方言语音、南美的小型摩托车,每一个都带着当地的烟火气。王浩递过来一本新的工具包补充手册,上面写着 “下一步计划:组织全球领航者论坛,让经验跨洲流动”。
林晓翻开手册,突然觉得,国际交换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未来,还能把这些经验整理成《全球基层 AI 适配教程》,让更多人学会 “因地制宜”,这既是对老院长精神的传承,也是基层医疗 AI 走向世界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