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第二次遇到危机,是在一个月后的雨季。当时他正在给牧民测血糖,突然下起暴雨,流动站的帆布开始漏水,眼看就要淋湿设备。他没像上次那样慌乱,先按手册里的 “紧急转移步骤”,叫上牧民把设备搬到附近的山洞,同时在小程序里呼叫导师团。
不到 20 分钟,导师团就发来消息,还附带了当地气象站的预警 —— 这场雨会持续 3 小时,建议联系附近的小学,借教室临时做健康服务点。“你还记得上次教你的‘资源置换’吗?可以用帮学生测视力,换教室使用权。” 导师老周的语音消息里,还带着点笑意,“别慌,你手里的资源比你想的多。”
小李按着建议,带着牧民去小学找校长,果然顺利借到了教室。当最后一位牧民测完血压,雨刚好停了,夕阳透过教室的窗户,把设备上的 “初心联盟” 标识照得格外亮。他给导师团发了张牧民和学生一起看健康手册的照片,配文:“这次没慌,也没让大家等。”
康医科技得知演练进展后,主动捐赠了 “模拟危机处理工具包”。每个工具包里都有 “设备被扣沟通话术模板”—— 用当地语言写着 “这是帮老人测健康的公益设备,数据仅用于医疗”;还有 “自然灾害设备转移清单”,甚至标注着 “洪水时优先带血压计,地震时优先带急救包”。
王浩带着技术人员来观摩演练时,正好赶上模拟 “武装人员查设备” 的场景。看到青年领航者熟练地请出长老,又拿出工具包里的公益证明,他忍不住跟林晓感慨:“以前总觉得危机应对靠经验,现在才知道,经验也能变成可学的方法。” 林晓指着远处正在整理工具包的青年,轻声说:“老院长当年遇到流感爆发,也是靠‘挨家挨户走、找老中医帮忙’的土办法,现在我们不过是把这些土办法,变成了能传给年轻人的规矩。”
演练场的角落里,小李正帮新来的青年领航者整理 “本地资源清单”,他在 “草原危机” 那一页,补充了一行小字:“长老家的狗怕薄荷,可以带点薄荷糖当见面礼。” 风掠过清单上的字迹,像在回应远处牧民传来的歌声 —— 那是用当地语言改编的 “健康歌谣”,歌词里唱着 “机器是朋友,帮我们记健康”。
林晓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老院长笔记里的一句话:“基层的事,从来不是靠一个人扛,是靠一群人把经验攒成台阶,让后来者能走得稳一点。” 她摸出手机,给导师团发了条消息:“下个月的演练,加个‘通讯中断’的场景吧,让年轻人再练练‘没信号时怎么靠嘴传消息’。”
夜色渐浓,演练场的篝火被点燃,青年领航者们围着篝火分享今天的收获,有人说 “下次遇到村民抵触,要先听他们的顾虑”,有人说 “设备转移时要记得给电池裹塑料袋”。张姐把小李拉到身边,指着篝火旁的人群:“你看,危机不是坏事,它能让你们更快长成能扛事的人。” 小李望着篝火映在每个人脸上的光,突然明白,所谓 “能扛事”,不是不慌,是知道慌的时候该找谁、该做什么。
远处的草原上,武装皮卡的灯光偶尔闪过,却没再有人来打扰。小李摸出那台曾被扣押的终端,开机后,屏幕上弹出牧民的健康数据 —— 最近一次随访,有 87% 的人血压都控制在了正常范围。他把终端贴在胸口,感受着金属外壳的温度,突然觉得,那些曾让他慌到发抖的危机,如今都变成了能跟后辈分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