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青稞地里,26 岁的种子青年旦增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创业计划书。他想做 “高原健康农产品电商”—— 把村里的青稞、牦牛肉做成 “健康礼盒”,通过直播卖给城市客户,既帮村民增收,又能传播高原初心故事。可启动三个月,难题就堆成了山:没资金租仓库,不懂直播运营,好不容易接到的订单,又因 “缺健康认证” 被客户退回。“想把初心做成长久的事,却连起步都难。” 旦增把计划书塞进怀里,看着远处的雪山,眼里满是失落 —— 像他这样的种子青年,全球还有很多,调研显示,全球种子青年 “创业成功率” 仅 28%,30% 的项目熬不过三个月。
非洲草原村的种子青年阿米娜,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她想推出 “游牧健康服务”—— 跟着牧民的迁徙路线,用便携设备帮老人测健康,顺便卖些简易健康产品。可没技术支持,设备经常出故障;没销路,健康产品堆在帐篷里卖不出去,最后只能无奈停掉项目。“不是不想坚持,是真的没人帮。” 阿米娜在联盟例会上哽咽,台下的种子青年纷纷点头,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种子计划不是‘培养完就结束’,要让他们能创业、能扎根,把初心做成事业。老院长当年帮人,从来都是‘帮到底’,不会让村民半途而废。” 林晓把调研数据拍在公益创投机构负责人的桌上,突然想起老院长笔记里的话:“帮人要帮长远,不是给一次好处,是让他们有能力一直好下去。”
当天下午,林晓就联合联盟、康医、公益创投机构设计 “孵化基地 + 资源对接” 方案。“建基地给他们起步空间,搭平台对接资金、技术、销路,再派导师陪跑,让创业不再是单打独斗。” 林晓的话刚说完,公益创投机构负责人就承诺:“提供 1000 万公益创投基金,优先支持种子青年的‘初心 + 产业’项目。” 康医的王浩也补充:“捐赠创业设备包,还提供健康技术支持,帮他们设计‘产品 + 健康’标签。”
方案落地的第一步是 “区域孵化基地”。全球 10 个种子青年集中区的 “初心创业孵化基地” 很快建成,旦增的高原电商项目成了首批入驻项目。基地里有免费的办公空间、直播室,还有每周两次的 “创业培训课”—— 电商专家教他 “怎么写产品文案、怎么搞直播互动”,健康领域前辈帮他 “设计青稞的健康认证标准”。“以前连直播架都不会用,现在能独立完成一场直播,还能跟客户讲青稞的健康价值。” 旦增感慨道,入驻基地一个月,他的直播观看人数从几百涨到了几万。
阿米娜也入驻了非洲草原的孵化基地,基地帮她修复了故障设备,还教她 “怎么根据牧民迁徙路线规划服务时间”。“现在设备好用了,路线也顺了,每次去帮老人测健康,都能卖出不少健康产品。” 阿米娜笑着说,她的 “游牧健康服务” 重新启动,还雇了两位当地青年帮忙。
第二步是 “资源精准对接”。“初心创业资源平台” 上线后,成了种子青年的 “靠山”。旦增通过平台对接上了 “健康农产品认证机构”,一周就拿到了认证证书;还和电商平台合作,开通了 “高原初心农产品” 专区,直播带货的月销售额很快突破 10 万元。“以前找销路要跑断腿,现在平台一键对接,订单主动找上门。” 旦增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阿米娜则通过平台申请到了 5 万元公益创投基金,用来升级设备、采购更多健康产品;康医还帮她设计了 “游牧健康服务套餐”—— 测血压 + 健康咨询 + 简易健康产品,深受牧民欢迎。“有了资金和技术,项目终于能稳定运营了。” 阿米娜在项目周报里写道,服务覆盖的牧民从 50 人涨到了 200 人。
第三步是 “导师护航”。每位创业青年都配了 “双导师”—— 电商专家 + 健康领域前辈。旦增的导师是做了 10 年农产品电商的张哥,每月一次的一对一指导,帮他解决了 “直播转化率低”“物流成本高” 等难题;张哥还教他 “把初心故事融入产品”,比如在青稞礼盒里放一张 “高原老人种植青稞的照片”,客户反响特别好。
阿米娜的导师是资深健康服务设计师李姐,李姐帮她优化了 “游牧健康服务路线”,避开了雨季的泥泞路段,还教她 “怎么跟牧民沟通健康知识”。“以前跟老人沟通总碰壁,现在用李姐教的‘唠嗑式沟通’,老人都愿意配合。” 阿米娜说,她的服务满意度从 60% 提升到了 95%。
两个月后,新的调研数据让林晓松了口气:青藏高原种子青年创业成功率从 28% 提升到 81%,非洲草原的成功率也提升到 78%,旦增的电商项目月销售额超 10 万元,阿米娜的 “游牧健康服务” 覆盖了 5 个部落。王浩来高原考察时,正好看到旦增在直播卖青稞礼盒,镜头里,旦增拿着青稞,跟观众讲 “村里老人种植青稞的初心故事”,弹幕里满是 “支持初心创业” 的留言。“老院长当年帮人帮到底,现在你们帮种子青年创业也做到了。” 王浩拍着旦增的肩膀说,“不是送一笔钱,是给资源、教方法、陪成长,这才是真的帮长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