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零年一月二十七日,山西,繁峙。
冬日的朝阳刚刚爬上山脊,将冰冷的光辉洒向繁峙这个临时充作第二纵队司令部的小村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兴奋的气息,马蹄声、卡车引擎的轰鸣声、口令声此起彼伏,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纵队司令宋兴华站在简陋的指挥部院外,深邃的目光扫过远处蜿蜒行军的队伍。他的脑海中,一幅半径达480公里的全景地图正清晰地展开,代表己方部队的蓝色箭头正按照预定方案,如同数柄利剑,分别指向西、中、东三个方向。而代表日军的红色防御据点,其兵力部署、火力配置,甚至重要机枪阵地的位置和工事强度,都如掌上观纹般清晰。这就是【二战军功系统】赋予他的绝对优势。
“报告!”警卫营营长刘大奎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司令,王二柱营长回来了,还带来了桐峪航校的常副校长和……程记者她们。”
宋兴华眉头微挑,转过身:“请他们过来。”
很快,装甲侦察营营长王二柱带着一群风尘仆仆的人走了过来。为首一人,穿着朴素的八路军军装,却难掩激动之色,正是桐峪航校副校长常大乾。他身后是十几名同样神情亢奋的年轻飞行员。而在队伍稍后,新华社记者程欣、摄影师周大姐和助手小刘也走了过来。程欣清丽的面容带着旅途的疲惫,但眼神依旧明亮,在与宋兴华目光接触的瞬间,她微微抿嘴,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常大乾几步上前,紧紧握住宋兴华的手,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宋司令!常大乾代表桐峪航校全体官兵,向您致敬!感谢您!太感谢您了!”他用力摇晃着宋兴华的手,仿佛这样才能表达内心的澎湃。
他身后的飞行员们也都挺直胸膛,向宋兴华投以无比崇敬的目光。其中一个年轻飞行员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哽咽:“司令……我们,我们看到那些‘容克大婶’了!一百二十架!崭新的!我们……我们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啊!”
常大乾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宋司令,您对我们八路军空军的帮助,是开创性的!是里程碑式的!有了这些轰炸机,我们终于能在天上和小鬼子掰掰手腕了!同志们得知消息后,好些人都激动得一晚上没睡!我们……”他似乎有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宋兴华理解地拍拍他的手背,脸上带着温和而沉稳的笑容:“常副校长,同志们,你们太客气了。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飞机到了你们手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只问一句,阳明堡机场那边的地勤有着落了吗?”
常大乾连忙回答:“航校早就培养了一批地勤骨干,再加上从各部抽调的一些守卫和辅助人员,勉强能让机场运转起来。就是人手和经验还比较欠缺。”
宋兴华点点头,神色转为严肃:“很好。常副校长,大同会战在即,我想让空军参战,一方面检验训练成果,另一方面,也给前线部队提供空中支援。你们需要多久能形成战斗力?”
常大乾略一思索,斩钉截铁地说:“飞行员需要进行紧急的适应性训练和战术协同,地勤完全到位并熟悉飞机维护,最快也要三天!司令,四天!四天后,我保证轰炸机大队可以升空作战!”
“四天后……”宋兴华心算了一下时间,“嗯,那时大同会战应该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日军各方援军肯定会拼命扑来,正是空军大展身手的时候。这几天,就让我们的飞行员辛苦一下,尽快将飞机编成四个轰炸机大队,制定好轮流升空作战的计划,务必保证飞行员有充沛的精力执行任务!”
“司令放心!”常大乾胸膛一挺,“我省的!这是咱们八路军的空军首战,必须打得漂亮,打出威风来!绝不给您和二纵丢脸!”
“好!”宋兴华满意地点头,“机场离繁峙不远,有什么需要,无论是油料、弹药还是生活物资,尽管开口,二纵的后勤,还是很充裕的。”
“一定!那我们就不多打扰了,立刻返回机场,抓紧训练!”常大乾再次敬礼,带着依旧兴奋不已的飞行员们匆匆离去,他们的步伐充满了力量,仿佛已经迫不及待要冲向蓝天。
送走航校一行人,宋兴华将目光转向程欣三人。周大姐和小刘识趣地放慢脚步,拉开了一段距离,留下宋兴华和程欣并肩走在村中的土路上。
“数日不见,大记者又清减了几分。”宋兴华看着程欣略显消瘦的脸颊,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程欣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发丝,微笑道:“粮战结束后,我被借调到市府宣传部,忙着把《太原之声》正规化,作为市府对外宣传的喉舌,向百姓传递政策和思想。千头万绪,确实忙了些。那会儿你也在忙着整编部队,咱们谁都不得闲……”
她的语气平淡,却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无奈。两人虽然同在山西,近在咫尺,却因各自肩负的重担,难得有闲暇相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