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砚台静卧于阴影,无声地承载着一个“信”字,仿佛一块镇石,等待着黎明破晓,将昨日的喧嚣与尘埃彻底涤清。

次日,晨光熹微。

《申报》的油墨香气混杂着街头早点的热气,在上海的每一条弄堂里弥漫开来。

头版最醒目的位置,一则长篇报道如惊雷般炸响——《一炉香破万重谎》。

配图是一张经过艺术处理的黑白照片,谢云亭立于袅袅升起的香雾之中,身形如竹,面容在光影间显得模糊而坚定。

图片的下方,一行加粗的黑体字赫然在目:“当诚信有了气味,谎言便无处藏身。”

报道详尽复盘了听证会的全过程,从女工们朴素却震撼人心的证词,到海藻纤维的科学铁证,再到那石破天惊的盲工录音。

但最浓墨重彩的,无疑是那最后的一炉“信香”。

记者用近乎诗化的笔触,描绘了那股兰花冷香如何穿透了人心的壁垒,让冰冷的数字与账目,在一种宏大的情感共鸣面前黯然失色。

整个上海滩仿佛都被这股无形的香气所触动。

茶楼酒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不再是云记是否资不抵债,而是那一张张“双印溯源券”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如何改变了命运。

云记茶号的电话线几乎要被打爆。

与昨日的催债电话不同,今日打来的,是汇丰、花旗等数家大银行的华人经理,他们一改往日的高傲,主动提出愿意为云记提供低息贷款,以支持其“信誉体系”的扩展。

阿篾坐在办公室内,面前的统计报表让他自己都感到心惊。

仅一日之间,“双印溯源券”的线上登记系统新增绑定用户竟超过五千人。

这些人不再仅仅是买茶的顾客,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云记的信誉投下了最坚实的一票。

午后,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停在了云记门口。

审计专家范会计亲自登门,他脱下了那身象征着权威与刻板的西装,换上了一件普通的长衫,神情中带着几分释然与敬意。

他将昨日查封的所有云记资料悉数归还,最后,从公文包里郑重地取出一份用毛笔手写的文件,递向谢云亭。

“谢先生,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范会计的声音不再清冷,反而带着一丝热切,“‘信香密钥’的技术,是商业史上的创举。我已向海关总署的朋友提及,他们对此极感兴趣,愿意联合试点,将其作为茶叶出口的品质认证标准。”

谢云亭看着那份写满了具体实施方案的建议书,却没有伸手去接。

他只是平静地注视着范会计,缓缓说道:“范先生,技术可以共享,但信任不能外包。我们愿意向同业开放‘信香’的部分配方,并协助建立检测标准,但有一个前提——所有参与的茶号,必须效仿云记,将其过去三年的真实账目在报端公示,接受所有民众的查阅与监督。”

范会计愣住了。

他没想到谢云亭会将这足以垄断市场的利器,如此轻易地分享出去,更没想到他提出的条件,竟是如此“天真”而又决绝。

这已经不是在做生意,这是在重塑整个行业的规则。

他凝视着谢云亭清澈而坚定的眼眸,良久,重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同一时刻,城隍庙后巷。

冯师爷佝偻着背,一步步走向那座专门焚烧字纸的惜字炉。

他没有回家,听证会结束后,他就像一个游魂,在上海的街头漫无目的地走了一夜。

他从长衫内袋里,颤抖着掏出那本跟随了自己几十年的、用锦缎包裹的《茶业行规》。

火光映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那张脸上写满了迷茫与崩塌。

“祖宗定下的规矩,本是为护着行内人……到头来,却成了伤人最狠的刀。”他喃喃自语,松开手,任由那本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册子落入熊熊烈火之中。

纸页卷曲,化为灰烬,仿佛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终结。

转身离开时,他将另一件珍藏之物——那张已被摩挲得油光发亮、边缘起毛的“救济券”,轻轻放在了庙前施粥棚的空木桌上。

那里,明天又将有新的饥民排起长队。

清心茶舍内,座无虚席。

苏晚晴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身后的黑板上写着几个大字:“民智审计学堂”。

她手里拿着的,正是范会计那份建议书的副本。

“诸位姐妹,诸位乡亲!”她的声音清亮而有力,“洋人有洋人的会计学,我们自己也要有自己的算盘经!今天,范先生送来了这个,”她扬了扬手中的文件,“他们想要标准化的技术,但他们真正怕的,不是我们能赚钱,是怕我们所有人都看得懂他们的账!”

台下,小芸和一群从制茶班毕业的女工们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说得对!”小芸第一个站起来,振臂高呼,“识字是为了不被骗,查账是为了不让别人来骗我们!”

“查账!查账!”雷鸣般的掌声和口号声几乎要掀翻茶舍的屋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