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青春 > 她的城市画布 > 第148章 团队启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她的草图充满想象力,将冰冷的理论概念转化为了可视的、充满温度的艺术形式。

林薇则负责“现实关怀”部分:“我觉得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怀旧和艺术表达上。我们的作品是否应该有一点‘唤醒’或‘互动’的功能?比如,我们是否可以策划一个‘给未来的信’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在仿制的复古信报箱里投递他们对社区未来的期望?或者,我们的作品能不能在最终展示时,真正地、哪怕是很小范围地,引发人们对这些即将消失的日常事物的关注?”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艾雅琳认真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点,同时也在心里快速整合着大家的想法。她发现,赵致远的理论深度、孙婷的视觉转化能力、林薇的互动思维,加上她自己对主题的感性认知和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正好构成了一个非常互补的团队结构。

讨论中难免有分歧。比如关于作品的最终形态是偏向纯艺术装置还是更具公共参与性,大家各有倾向。这时,艾雅琳往往会站出来,总结各方的观点,寻找共通点:“赵同学的理论基础确保了作品的深度,孙婷的视觉设计让它具有吸引力,而薇薇的互动想法则能扩大作品的影响力。我们或许可以做一个多层次的作品?比如,一个以信报箱为原型的核心艺术装置,配以一套视觉解说系统(运用孙婷的设计),同时策划一个小型的、线上的‘社区记忆收集’活动(吸纳薇薇的想法),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赵同学梳理的理论框架之上。”

她的提议像一条丝线,将散落的珍珠串了起来。大家眼睛一亮,都觉得这个方向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了可能性。

“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更具体的灵感和完善的资料。”艾雅琳环视大家,“我提议,我们今天接下来的行程,就是一起去市艺术博物馆看看他们的当代艺术展,特别是关注那些运用日常物品或探讨城市记忆的作品。然后,下午去市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艺术实践案例和本土城市变迁史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随时交流想法,晚上我们再汇总一下,确定一个更具体的方案方向和初步分工。怎么样?”

这个“移动工作坊”式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既能外出汲取灵感,又能团队协作,比一直闷在讨论室里空想有趣多了。

于是,四人收拾好物品,离开了讨论区。秋日的阳光正好,洒在通往校门的林荫道上。四个年轻人,带着初步形成的共识、满脑子的想法和对未知探索的期待,踏上了他们团队课题的第一次集体灵感征集之旅。假期的闲适已彻底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共同创造、迎接挑战的兴奋感。团队的航船,就在这个明媚的秋日早晨,正式扬帆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