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按照事先的分工,迅速行动。赵致远直接扎进了社科文献阅览区,寻找城市社会学、文化遗产和公共艺术理论方面的专着和期刊。他像一位老练的矿工,在知识的矿脉中精准地挖掘着理论基石。
孙婷则前往艺术设计阅览区,翻阅国内外优秀的公共艺术案例集、装置艺术图录以及视觉传达设计年鉴,寻找形式上的参考和表现手法的灵感。
林薇和艾雅琳则分工合作,林薇负责在电子阅览室检索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本地城市变迁的数字化档案,特别是那些有关老社区改造和市民口述历史的资料。而艾雅琳则穿梭在地方文献区和过期期刊室,寻找那些可能记载了老街旧影、甚至与邮政、通信发展史相关的图文资料。
时间在专注的查阅和偶尔的低语交流中飞逝。艾雅琳在一本泛黄的旧摄影集中,找到了一张几十年前邮递员正在往一排绿色信报箱里投递信件的珍贵照片;林薇则发现了一份关于本市某个老街区居民生活方式的社会学调查报告,里面提到了信报箱作为邻里信息交流站的有趣细节;孙婷找到了几个国外艺术家利用废弃公共设施创作的成功案例;赵致远的笔记本上则增添了密密麻麻的理论摘抄和参考文献条目。
当傍晚的霞光开始染红图书馆巨大的玻璃窗时,四人才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和略显疲惫却异常兴奋的大脑,离开了这座知识的殿堂。
回程的地铁上,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沉浸在整理和消化今天海量信息的思绪中。但一种无形的共识和更加清晰的创作方向,似乎已经在他们之间悄然形成。博物馆的静默与图书馆的低语,如同两种不同的催化剂,加速了他们团队创意从模糊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过程。
艾雅琳看着窗外流动的城市夜景,心中充满了对团队力量的赞叹和对未来作品的期待。这次“灵感远征”不仅为他们的小组课题注入了扎实的素材和前沿的理念,更让团队成员在共同的探索中加深了默契。她知道,接下来,就是将所有这些碎片化的灵感和信息,整合、提炼,凝聚成一个真正属于他们四个人的、独特的“城市记忆载体”。挑战依然艰巨,但前路已然被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