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青春 > 她的城市画布 > 第150章 共识的结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然后,她指向背景:“最后,是语境营造。利用赵同学梳理的理论文本,提炼出最精炼的关键词或短句,以极简的方式(比如镌刻在基座上、或以投影方式若隐若现地投在墙面上)呈现,为整个场域提供理性的锚点,引导观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她放下笔,看着三位队友:“这样,我们既有了坚实的理论内核和视觉形式,也有了动态的、与当下联结的互动维度。它是一个完整的、能够引发多重感受和思考的艺术体验。”

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脑海中构建着艾雅琳所描述的这个“记忆场域”。阳光在桌面上移动,尘埃在光柱中缓慢飞舞。

“我同意!”孙婷第一个打破沉默,眼睛闪闪发光,“这样我的设计就有了更丰富的承载空间,而且互动产生的视觉变化,本身就可以成为作品动态美感的一部分!”

“这个结构很清晰,”赵致远推了推眼镜,严谨地补充,“理论文本的呈现需要极其克制和考究,确保它起到引导而非说教的作用。交互部分的技术实现路径需要尽快明确。”

林薇兴奋地几乎要跳起来:“太棒了!这样我们的作品就不是冷冰冰的‘东西’,而是一个能呼吸、能成长的‘生命体’了!我负责去研究交互实现的技术可能性!”

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感在四人之间弥漫。争论和分歧在更具包容性和创造性的框架下得到了和解。他们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细节:主体装置的材质选择、排列方式;交互方式的具体形式和技术门槛;理论文本的提炼与呈现手法;甚至开始粗略地规划时间节点和下一步需要攻克的技术或材料难题。

午餐是叫的外卖,在讨论区匆匆解决。下午,他们分工合作,孙婷开始深化主体装置的造型和材质方案;赵致远着手提炼理论文本和撰写初步的创作陈述;林薇开始调研交互技术的可行性;艾雅琳则负责整合所有信息,绘制更详细的作品整体效果图和结构示意图,并开始起草初步的项目计划书。

当傍晚的霞光再次染红天际时,讨论区的白板上已经画满了草图,写满了笔记,桌面上堆满了参考资料和初步的设计稿。虽然身体疲惫,但四个年轻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创造性的满足和团队协作的亢奋。

他们不仅明确了方案方向,更重要的是,在思维的碰撞、争论与融合中,真正地凝聚成了一个目标一致、能力互补的创作共同体。那个关于“信报箱与城市记忆”的模糊课题,此刻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名为 “记忆的回响——基于社区信报箱符号转化的沉浸式互动艺术场域” 的、具体而生动的创作蓝图。

“那么,接下来,就是我们各自将蓝图变为现实的时候了。”艾雅琳看着三位伙伴,语气坚定而充满信任,“挑战才刚刚开始,但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到。”

团队创作日在饱满的成果和昂扬的斗志中结束。艾雅琳知道,从明天起,他们将从集体讨论更多地转向个人执行与阶段整合。但今天,这个共识结晶的日子,无疑为整个项目注入了最强劲的初始动力。艺术的灵感,终于在与理性的碰撞和团队的协作中,找到了它落地生根的坚实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