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本的呈现……”她沉吟着,想起了赵致远强调的“克制”。她尝试将提炼出的关键词句,用极细的、几乎融入背景的字体,以垂直或水平的方式,浅浅地“刻”在虚拟空间的墙面或基座上,如同岁月留下的、需要仔细辨认的痕迹。“不能是标签,而应该是……环境的低语。”她对自己说。
就在她全神贯注之际,手机铃声响起,是孙婷的视频通话请求。她接通后,屏幕上出现孙婷略显焦急的脸庞,背景是她自己的书桌。
“琳琳,打扰你了!我卡在其中一个构件的色彩方案上了。你看这两个色调,”孙婷将摄像头对准她画板上的两个色块,“一个偏暖的灰蓝,一个偏冷的灰绿,哪个更能表达那种‘温暖的怀旧’而不是‘冰冷的伤感’?”
艾雅琳仔细看着屏幕,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你试着把它们和你收集的那些旧布料样本放在一起看看呢?感受一下色彩之间的对话。”
孙婷依言拿起几块带有褪色花纹的亚麻布放在色块旁,瞬间,色彩的化学反应出现了。暖灰蓝与一块带有淡黄色调的旧布异常和谐,仿佛阳光晒过的记忆;而冷灰绿则显得有些疏离。
“我明白了!”孙婷恍然大悟,“需要更暖一点的基底!谢谢琳琳!”
“不客气,是我们共同的感觉。”艾雅琳微笑着挂了电话。这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关于具体细节的探讨,是团队协作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确保着最终作品视觉语言的统一与精准。
傍晚,艾雅琳终于完成了效果图的初稿。她将图片发到小组群里,附言:「整体空间布局和效果初稿,请大家审阅,重点看空间流线、视觉重心和氛围感受。细节还可调整。」
很快,反馈陆续传来:
林薇:「哇!效果图看起来好有感觉!那个拨号盘的位置设想绝了!」
赵致远:「空间逻辑清晰。建议在观者入口处增加一个不易察觉的引导性符号,暗示互动可能性。」
孙婷:「整体色调和氛围就是我想要的!那个暖灰蓝的运用点醒了我!」
看着队友们的反馈,艾雅琳感到一种深深的慰藉。个人的深耕,只有在团队的共鸣与补充中,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
夜色渐浓,她收拾好画室,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却因这一天的“独奏”与“协奏”而异常充实。她知道,团队项目的推进,就是这样由无数个这样的日夜、无数个微观的突破、无数次的沟通与磨合构筑而成的。挑战依旧具体而琐碎,但方向清晰,伙伴可靠。她站在窗边,望着秋夜稀疏的星子,心中对最终将那个“记忆的回响”从蓝图变为现实的期待,愈发坚定而灼热。深耕的时分,寂静却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