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十五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四人随着人流走出公共教学楼,穿过连接校园各处的林荫道。秋日的阳光暖暖地照着,路旁的银杏叶开始泛出浅浅的金色。她们边走边聊,讨论着刚才课上的内容,也期待着接下来的艺术课程。
美术学院的教室氛围与公共大课教室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节油、颜料和纸张的味道。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摆放着便于移动的画架和桌椅,墙上挂着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各类艺术海报。这节课依旧是团队合作项目,老师宣布的要求是:人数不超过六人,围绕“现代艺术的多元面孔”这一主题,深入研究并总结至少三位不同艺术家的核心风格与技法特点,最终以小组报告和视觉展示的形式呈现。项目周期较长,允许她们“慢慢找”,细致深入地挖掘。
“那还用说吗?我们四个!”林薇第一个表态,伸出手。
“当然!”孙婷立刻把手叠上去。
赵致远和艾雅琳相视一笑,也把手放了上去。她们是最好的伙伴,默契无间,这样的合作顺理成章。
老师宣布开始分组讨论后,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艾雅琳眼疾手快,拉着姐妹们占据了教室里一个靠窗的绝佳位置。那里光线充足,窗外是美术学院的小庭院,几株枫树点缀其间,秋意渐染。而且相对安静,不易被打扰。
她们搬来椅子,围坐在一起,将书包和资料放在中间的桌子上。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洒进来,在桌面上形成一片温暖的光区,连空气中漂浮的微尘都清晰可见。
“好了,姑娘们,”艾雅琳从书包里拿出平板电脑和崭新的笔记本,脸上带着跃跃欲试的笑容,“我们的小组讨论,现在正式开始。首先,得确定我们从哪几位艺术家入手……”
林薇立刻翻开一本厚厚的现代艺术图册:“我觉得我们可以选风格差异大的,比如……”
孙婷拿出自己的灵感手账本,上面已经贴了一些她喜欢的画作剪报:“我喜欢色彩鲜艳的,比如……”
赵致远则冷静地打开了一个艺术史数据库网站:“从艺术运动的脉络入手可能更系统,我们可以考虑分别从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中各选一位代表性艺术家……”
四个脑袋凑在一起,不同的想法和思路开始碰撞,如同调色盘上初次混合的色彩,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窗外的秋光正好,映照着她们年轻而专注的脸庞,一个新的、充满创意与协作的学习旅程,就在这片温暖的阳光里,悄然开启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