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萧景珩立于殿中,面对汹汹议论,面色如常,并未急于辩解。他深知,此刻任何自辩,都可能落入对方圈套。他的目光,平静地望向御座之上的皇帝,相信圣心自有裁断。

元景帝高坐龙庭,面色平静,听着两派激烈争论,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他深知赵崇明所言,并非全无道理,亦是许多守旧官员的心声,其中不乏对皇权平衡的考量。但这更让他看到了朝中势力的盘根错节,以及赵党打压新锐的迫切性。萧景珩之功,他亲眼所见,慕容皓的证言更是分量十足,若因守旧之言而轻赏,非但寒了功臣之心,亦损天子威仪。

争论持续良久,元景帝终于抬手,止住了朝堂的喧哗。他目光深邃,缓缓扫过众臣,最终落在萧景珩身上,沉声道:“众卿所议,朕已明了。赏功之要,在于公允,亦在于激励。萧景珩之功,非止于献策,更在于临危受命,稳定大局,其才其功,朕与慕容爱卿,皆亲眼所见,毋庸置疑。”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然,丞相所虑,朝廷体制,亦不可轻忽。具体如何封赏,方为两全,朕还需斟酌。”

皇帝的目光扫过赵崇明略显阴沉的脸,又看了看一脸期盼的清流官员,缓缓道:“今日暂且退朝。萧爱卿之功,朕必不负。容朕思之,再行颁旨。退朝!”

说罢,元景帝起身,拂袖而去,留下满殿文武,神色各异。

这道旨意,并未当场做出决定,而是将争议暂时压下,留有余地。这既是对赵崇明一党势力的某种尊重和安抚,也显示了皇帝需要时间权衡,寻求一个更稳妥、更能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案。同时,那句“朕必不负”,也明确表达了对萧景珩功劳的肯定,给清流派和功臣吃了定心丸。

退朝之后,萧景珩封赏悬而未决的消息迅速传开。有人为萧景珩抱不平,有人暗自庆幸,更多人则在观望天意最终如何倾斜。萧景珩本人,则面色平静地步出金銮殿,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最终的封赏,将不仅是对他功劳的认定,更是皇帝权力意志和朝堂格局的一次重要体现。

赵崇明回到相府,面色阴沉如水。他虽暂时阻挠了皇帝当场重赏萧景珩,但皇帝的态度已然明朗。接下来,他必须加紧谋划,在皇帝做出最终决定前,施加更大的影响。

而深宫之中,得知朝堂争议的梁婉清,轻轻握紧了手中的玉佩,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她不能任由有人抹杀他的功劳。她必须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