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仙侠 > 剑匣通天录 > 第456章 虚无之面与存在的阴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56章 虚无之面与存在的阴影

维度方舟穿越了现实结构最为脆弱的边界区域,驶向那个被描述为“存在与虚无边界模糊”的奇异维度。七块觉醒碎片的共鸣在林羽的意识深处构建了一个稳固的现实锚点,使他即便在即将面临的终极辩证领域中,也能保持存在的确定性。然而,随着方舟愈发接近目的地,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笼罩了所有人——不是坠落,而是某种“稀释”,仿佛他们自身的存在正被某种无处不在的力量轻柔地审视、衡量,甚至暂时性地“悬置”。

“我们正在进入‘辩证之域’,”林羽的声音在方舟内部回荡,带着一种凝重的共鸣,“在这里,存在并非唯一答案,虚无也非纯粹终点。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宇宙呼吸的吐纳。准备迎接认知的颠覆。”

辩证之域的奇异法则

当方舟最终突破维度屏障,映入眼帘的景象超出了所有逻辑模型的预测。这里没有稳定的星空,没有连续的大地。一切都处于一种流动的、概率性的状态。山脉在眼前巍峨耸立,下一刻却如同幻影般透明,仿佛从未存在;河流奔涌流淌,水声淙淙,却在某个瞬间骤然“静音”,化为一道概念上的“曾经流经此处”的印记。色彩在这里失去了固有的属性,时而鲜艳夺目,时而褪色为近乎非存在的灰白。连光线都呈现出波粒二象性被极端放大的状态,时而如实体般可触摸,时而消散于无形的概率云中。

奥米伽的存在解析团队立刻投入工作,他们的数学公式在这里变得异常棘手。“现实常数在持续波动,”首席形而上学家报告,语气中带着罕见的困惑,“存在概率(P?)在0到1之间进行着无法预测的量子跳跃。我们脚下的甲板,在观测的瞬间,其P?值刚刚从0.87跌至0.43,又跃升至0.99。这意味着,它几乎‘既存在又不存在’。”

悲歌文明的存在诗人试图弹奏乐器,却发现音符时而成形,时而消弭,旋律在诞生与寂灭间徘徊,创造出一种令人心旌摇曳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美。机械境的重置密度探测器发出了持续的、混乱的警报,数值疯狂跳动,无法稳定读数。森林世界的根源之种则呈现出奇异的状态,时而生机勃勃地发芽,时而退回种子的原始状态,仿佛时间本身也在存在与虚无之间摇摆。

这里的居民,被称为“辩证者”,他们的形态同样处于叠加态。时而是清晰可见的实体,能与远征队进行流畅的交流;时而变得半透明,如同即将消散的思绪;有时甚至会短暂地完全隐没,只留下一段“刚刚在此对话”的记忆残影。然而,他们对此安之若素,甚至视之为自然的律动。

一位年长的辩证者智者,在自身P?值较高的一个稳定相位中,对林羽解释道:“外来的存在者,欢迎来到辩证之域。在这里,我们学习不执着于‘有’,也不恐惧于‘无’。我们存在于有无之间,如同弦的振动产生音符。执着于永恒的存在,是一种僵化;沉迷于绝对的虚无,是一种死寂。唯有在生灭、有无的流转中,才能体会宇宙的动态平衡。”

虚无之面的沉睡之地与三重辩证考验

根据碎片的共鸣指引,虚无之面沉睡在辩证之域的核心——“非非之境”。那是一个连“存在”与“虚无”概念本身都变得相对的地方。要抵达那里,必须穿越“辩证迷宫”,接受三位守护者的考验,它们分别代表着存在与虚无相互转化的关键节点。

迷宫的路径由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构成,每一步都像是在概率的波函数上行走,需要极大的心灵定力与智慧去“坍塌”出正确的道路。

第一位守护者是“生灭守护者”,它呈现为一棵不断经历着繁茂与凋零、生长与腐朽的巨树。每一片树叶都在诞生、绽放、枯萎、消散的循环中加速进行。它发出的考验直指本质:“在无尽的生灭循环中,何者为实?是生之刹那,还是灭之永恒?若一切终将逝去,此刻的存在是否还有意义?”

林羽静立片刻,感受着生命之源与和谐之刃在体内的微鸣。他回答道:“生灭是过程的表象,而非本质。如同海浪起伏,形式生灭,但海洋常在。存在的意义并非在于抗拒消亡,而是在生灭的流转中,体验、创造、联结。此刻的真实,不因终将逝去而减损其光辉,反而因其短暂而愈发珍贵。灭为生提供了空间和可能,生为灭赋予了过程与意义。二者相依,方成流转。”

巨树的生灭节奏逐渐与林羽的话语共鸣,最终稳定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平衡点上,第一条道路显现。

第二位守护者是“有无守护者”,它化身为一位在清晰与模糊间不断转换的哲人形象。它提出的问题更加深邃:“‘有’生于‘无’,又复归于‘无’。那么,‘无’是否是更本质的状态?我们所见、所感、所知的‘有’,是否只是‘无’的短暂涟漪?”

这是对存在根基的终极质疑。林羽调动真理之眼与存在之基的力量,他的目光穿透表象,直视逻辑的底层。“‘无’之所以能被谈论、被思考,正是因为它相对于‘有’而具有意义,”他缓缓说道,“绝对的、无法被任何意识或现象所参照的‘无’,本身就是一个无意义的概念。我们所说的‘无’,往往是‘此有彼无’或‘曾经有而今无’。‘有’与‘无’相互定义,互为背景。没有‘有’,‘无’不可知;没有‘无’,‘有’亦不显。太极图中,阴鱼有阳眼,阳鱼有阴眼,正是此理。真空不空,假有非有。本质或许超越二者,是那个包含并生起‘有’和‘无’的‘道’或‘基础场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