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穿越崇祯:开局拯救大明 > 第64章 海运宏图 东厂涅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偏殿的龙涎香还在袅袅升腾,烟丝缠绕着烛火的光晕,将朱由检的身影映在紫檀木屏风上,显得格外沉稳。他看着魏忠贤微微颤抖的脊背 —— 那老阉宦的手指死死抠着金砖缝隙,指节泛白,眼中却亮得惊人,像濒死之人抓住了新的生机。朱由检心中了然,驭下之道从不是一味打压,而是恩威相济:收权是 “威”,保命是 “恩”,如今给差事,则是给 “盼头”。只有让魏忠贤看到新的出路,这头熟悉官场规则、精通敛财手段的 “旧犬”,才会真正俯首帖耳,为己所用。

他不再绕圈子,指尖轻轻敲了敲扶手,声音在安静的偏殿中格外清晰:“第一件事,朕打算组建一支皇家商队,主营…… 海运。”

“海运?” 魏忠贤猛地抬头,浑浊的老眼里满是错愕,连额角的皱纹都绷直了几分。他原本以为,皇帝会让他查阉党余孽、管皇庄钱粮,或是去盯某个不听话的大臣 —— 这些都是他熟稔的差事。可海运?商贾之事历来被士大夫轻视,更何况是漂洋过海、风险莫测的海运!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袖袋,知道海上有海盗、有风暴,更有红毛夷(荷兰人)的船舰出没,可…… 也知道一船丝绸运到吕宋,能翻十倍的利;一船瓷器卖到弗朗机(西班牙),能换满满一舱白银。

朱由检捕捉到他眼中的错愕与一闪而过的贪婪,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秋日的风带着凉意涌入,吹动了他的衣袍下摆:“不错,海运。”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宫墙,望向遥远的东海,“你该知道,我大明的瓷器在海外被称作‘china’,一块上好的青花瓷,在吕宋能换十两白银;江南的云锦,在弗朗机人的船上,能抵得上同等重量的黄金;还有武夷的红茶、扬州的漆器…… 这些都是海外求之不得的奇珍。”

他转过身,语气沉重了几分,指尖在案上的奏折上点了点 —— 那是陕西巡抚递来的赈灾奏疏,上面写着 “流民百万,日死数千”:“魏忠贤,你管过内库,也掌过东厂,该清楚如今国库有多空。陕西旱蝗,赈灾要银子;西南平奢安,军饷要银子;辽东防建虏,粮草要银子!仅靠田赋和那点加派,寅吃卯粮,撑不了半年!”

他上前一步,声音带着刻意的蛊惑:“可海运不一样。朕查过前朝旧档,郑和下西洋时,带回的香料、宝石,抵得上当年国库收入的三成!如今海商走私,一艘船的利润就够养一营兵!若能组建皇家商队,把这利润收归内帑,不仅能解朝廷燃眉之急,朕以后办新政、练新军,也不必再看户部的脸色!”

魏忠贤的心脏 “砰砰” 直跳,像擂鼓般震得耳膜发疼。风险他清楚 —— 去年东厂就抓过一伙海盗,船上的血还没洗干净;风暴更不用说,每年都有海船沉在黑水洋(东海深处)。可利润的诱惑太大了!更重要的是,这是 “皇家商队”,是皇帝亲口交代的差事!这意味着他魏忠贤虽然丢了司礼监和东厂的权柄,却能在海上开辟新的天地,甚至…… 获得前所未有的名声。

就在他心潮澎湃之际,朱由检适时抛出了更大的诱饵,声音带着引导的温和:“做得好,你未必不能如当年的三宝太监郑和一般,扬威海外,名留青史。魏伴伴,你看这可是件美差,朕要是放出风去,大把人挣着做。。”

“郑和……” 魏忠贤喃喃自语,呼吸陡然急促起来,胸膛剧烈起伏。他小时候在宫里,就听老太监讲郑和的故事:三保太监率两百多艘宝船,载着两万多人,七下西洋,到过天方(麦加),见过麒麟(长颈鹿),万邦来朝,连永乐皇帝都要敬他三分!死后更是被百姓立庙,香火不断 —— 那是太监这个群体里,唯一能称得上 “功业” 的人!他以前权倾朝野时,想的不过是活着时的享乐,何曾敢奢望 “青史留名”?

一股热流从脚底直冲头顶,驱散了所有的颓唐和恐惧。他仿佛看到自己站在巨大的宝船上,船帆上绣着 “明” 字,身后是浩浩荡荡的船队,驶向遥远的异域,各国国王出城迎接…… 这比在朝堂上斗来斗去,何止风光百倍!

“陛下!” 魏忠贤猛地磕下头,额头撞得金砖 “咚” 响,声音因激动而嘶哑,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干劲,“罪奴定当竭尽所能,呕心沥血!为陛下造最坚固的海船,招最得力的水手,把大明的宝贝运到海外,把真金白银运回来!罪奴立誓,必让大明宝船,再扬威于万里波涛!”

“很好。” 朱由检满意地点头,他知道,“名留青史” 这四个字,比金银更能打动魏忠贤这样的人。他示意魏忠贤起身,话锋却陡然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不过,筹建商队需要大量人手,而且必须可靠。所以,第二件事,就和人手有关。”

魏忠贤刚站起来,听到这话又立刻绷紧了神经,下意识地低下头 —— 他知道,该提东厂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