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穿越崇祯:开局拯救大明 > 第67章 内廷布新 亲临军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承恩。” 他轻声唤道,声音不高,却足够让侍立在殿角的王承恩立刻听见。

“奴婢在。” 王承恩快步上前,依旧是那副低眉顺眼的模样,手里还攥着一块刚烫好的帕子,随时准备递上。他跟着朱由检多年,最懂这位年轻天子的习惯 —— 看似温和,实则对事务的细节要求极严。

“朕之前让你挑选人手,组建‘秘书班’,负责处理文书、传递消息、记录日程,人选之事,进展如何了?” 朱由检问道。这秘书班是他早就在心里盘算的 “内廷中枢”,外朝有内阁票拟,内廷却一直依赖司礼监,如今司礼监刚清理过,他需要一支完全忠于自己、效率更高的队伍,既能帮他筛选奏折摘要,又能传递私密消息,避免被外朝或旧宦官掣肘。

王承恩躬身回话,语气带着几分谨慎:“回皇爷,奴婢这几日没敢懈怠,从内书堂挑了十五个识字的小太监 —— 都是天启七年以后入宫的,没沾过魏党那边的关系;又从二十四衙门的杂役里筛了十个,都是身家清白的,比如惜薪司的小禄子,父母是顺天府的农户,家里三代没做官的;还有五个是各监局里年纪轻、手脚勤快的,比如钟鼓司的王小六,会写小楷,还能记流水账。总共三十个,正在最后考察。”

他从袖袋里掏出一份名册,双手递上:“这是他们的籍贯、亲属关系,奴婢都让人查过了。比如有个叫刘进的小太监,原本也在候选里,后来查到他舅舅是魏党旧部李永贞的徒弟,就给刷下去了。现在剩下的,要么是农家子,要么是城里的小手工业者家的孩子,没什么复杂背景。”

朱由检接过名册,翻开看了两页,上面不仅有姓名籍贯,还有王承恩手写的批注 ——“张小三,十七岁,能背《大明律》前二十条,性子沉稳”“李二柱,十九岁,会算算盘,曾帮御膳房管过账目”。他点点头,对这份细致还算满意:“嗯,人选要把好关,忠诚比识字更重要。培训的时候,有几件事要特别强调。”

他放下名册,语气变得郑重:“第一是保密。朕让你们记的日程、传的消息,哪怕是朕随口说的一句话,都不许往外漏半个字。若是有谁泄露,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立刻发送去南京种菜,永不复用。”

王承恩连忙应道:“奴婢明白!到时候会把这条写成铁律,让每个人都签字画押,还会让他们互相监督 —— 谁揭发泄密者,记一次功,将来优先提拔。”

“第二是文书格式。” 朱由检继续说道,“不用学内阁那么繁琐的票拟,但要清楚明了 —— 比如奏折摘要,要分‘事由’‘利弊’‘朕的批示’三栏,字要工整,不能潦草。归档的时候,按‘吏、户、礼、兵、刑、工’分类,再标上年月日,方便朕随时查阅。”

他想起前世办公软件的分类逻辑,简化了一下:“比如兵部的文书,再分‘边军’‘京营’‘漕运’三小类,这样找起来快。你让他们先练着,写几份样本给朕看。”

“奴婢记下了,明日就让他们开始练。” 王承恩躬身,“估计还得五六日,等他们熟悉了流程,再让皇爷简拔二十人留下,其余的调去别的地方当差。”

“抓紧办。” 朱由检挥挥手,“再派人去传李凤翔来,朕有事问他。”

王承恩刚要退下,朱由检又补充:“还有,你去跟方正化说,朕稍后要去腾骧四卫的营地,让他别声张,不用摆仪仗,就按平常的样子准备,朕想看看真实情况。另外,给朕找一身寻常军士的服饰,不要显眼,最好是哨官或者精锐家丁穿的,耐脏些。”

王承恩愣了一下 —— 皇帝要微服去军营?这可是少见的事。他连忙应道:“老奴这就去办!军装的话,奴婢去内库找找,之前有退役哨官留下的鸳鸯战袄和皮甲,应该有合身的。”

王承恩走后,朱由检又拿起那份魏党余孽的名单,上面标着 “已查”“待查” 的记号。他刚划掉一个名字,就听见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 李凤翔来了。

李凤翔是个四十多岁的太监,脸膛黝黑,以前在御马监当差,因不与魏党同流合污,被朱由检选中负责新监军事务。他跑得满头大汗,青色贴里的前襟都湿了,手里还攥着几张皱巴巴的条陈,见到朱由检,连忙跪倒:“奴婢李凤翔,叩见陛下!”

“平身吧。” 朱由检指了指旁边的椅子,“新监军的事,筹备得怎么样了?”

李凤翔站起身,擦了擦汗,将手里的条陈递过去:“回陛下,奴婢和褚宪章、张国元二位公公,从内官监、司设监挑了三百人 —— 都是年纪在三十到五十之间,要么去过边军监军,要么性子老成的。只是…… 这新监军的职责,实在难办。”

他叹了口气:“褚公公说,以前监军都是管粮草、盯将领,现在要宣讲忠义、抚恤士卒,怕士兵不买账;张公公想按陛下说的,去查克扣军饷的事,可又怕得罪营里的将官,毕竟那些人大多是勋贵旧部。奴婢草拟了这几条,改了五六遍,还是觉得不踏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