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铁血逆袭:从楚云飞开始 > 第172章 “我们”的定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军用仓库那厚重木门被“吱嘎嘎”推开的景象,在很多年后,依旧清晰地刻在不少石门镇老居民的脑海里。

那不是简单的开门,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决心。门轴因缺乏油润而发出的刺耳呻吟,在冬日寒冷的空气里传得老远,仿佛一声沉重而决绝的叹息。

首先涌出来的,是那股独属于粮仓的、混合着谷物尘土和陈年木料的气味,厚重,踏实,带着生命根基的朴素力量。然后,人们看到了里面堆积如山的麻袋,虽然知道那远不足以让所有人吃饱,但在物价飞涨、奸商囤积的时刻,这景象本身,就带着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平粜点就设在镇中心那片被炮火削去了一半屋顶的集市空地上。几张破旧的木桌拼凑起来,后面站着几个脸色严肃、但眼神清亮的后勤部士兵和文职人员。旁边,荷枪实弹的警卫营士兵维持着秩序,他们的刺刀在昏黄的阳光下闪着冷光,与面前那些面黄肌瘦、眼神惶恐又带着一丝期盼的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公告已经贴出,消息像风一样刮遍了整个根据地。起初是怀疑,是观望。但当第一个胆大的老汉,颤巍巍地掏出几张被汗水浸得发软的“流通券”,真的换到了比市价便宜一半还多、沉甸甸的小米时,人群瞬间骚动起来。

“真的!真的能买!”

“只收流通券!老天爷,这纸片子真能当钱使了!”

“快!快回家拿券去!”

恐慌性的抢购和囤积,似乎被这坚定的、只认“流通券”的平粜政策,硬生生刹住了车。价格被锚定了,信心,那比黄金还要脆弱的东西,开始一点点重新凝聚。

胡万财和他那几个同伙派来的眼线,混在人群里,看着这景象,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们试图散布新的谣言,说什么“这是楚云飞撑不住了,在抛售家当准备跑路”,或者说“这粮食是掺了沙土的,吃不得”。

但这一次,回应他们的是百姓们沉默的、甚至是带着敌意的目光。一个刚刚买到粮食的老大娘,紧紧抱着怀里的米袋,像是抱着自己孙儿的性命,她朝着那几个贼眉鼠眼的家伙啐了一口:“呸!黑心肝的东西!楚长官拿军粮救咱们的命,你们还在这里嚼舌根!良心让狗吃了!”

那口唾沫没吐到人,却像一记耳光,扇在了所有试图扰乱市场的人脸上。

市场的混乱,暂时被压制住了。但楚风知道,这仅仅是权宜之计,是饮鸩止渴。军用储备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必须找到更根本的解决办法。

就在平粜点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抗大”分校那间最大的、充当礼堂的破旧祠堂里,一场关乎根据地未来的风暴,正在酝酿。

赵刚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他英俊儒雅的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和凝重,但眼神依旧坚定如磐石。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人,有穿着破旧军装的学员,有穿着长衫或学生装的青年,有面孔黝黑的基层干部,也有像钱浩一样被暂时调离岗位、前来“学习”的原晋绥军军官。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有之前思想争论留下的火药味,有对前线战事的担忧,也有对当前经济困境的迷茫。

赵刚没有讲高深的理论,他手里拿着的,是一封刚刚从前线送来的、血迹斑斑的绝笔信。信是一个叫铁柱的班长写的,他识字不多,字歪歪扭扭,还有很多错别字,但每一个字都像是用生命刻出来的。

“教导员,” 赵刚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寂静的祠堂里回荡,他念着信上的内容,“……鬼子又上来了,弟兄们快打光了……俺不怕死,俺爹娘死得早,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俺就想着,打死一个鬼子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不能让鬼子祸害咱后面的乡亲……俺要是回不去了,告诉俺们村头的二丫……别等俺了……”

信很短,念完了。祠堂里死一般的寂静。能听到有人压抑的抽泣声,能看到不少人红了眼眶,紧紧攥住了拳头。

赵刚放下信,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而复杂的脸庞。

“同志们,学员们,”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铁柱班长,他没什么文化,他不懂什么‘主义’,也不懂什么‘正统’。他临死前,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是打鬼子!是保护他身后的乡亲!是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他停顿了一下,让那悲壮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发酵。

“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争论,辩论,这没有错。思想需要碰撞,真理越辩越明。” 赵刚的语气变得严厉起来,“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我们是谁!我们不能忘了我们拿起枪是为了什么!”

他走到台前,手指着外面隐约传来的炮火声方向:“听听!那是鬼子在进攻!那是我们的兄弟在用生命为我们争取时间!看看外面集市上!那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在为我们筹集粮饷,在支持我们抗战!而我们呢?我们有些人,却在为了一些虚无缥缈的概念,为了个人的前程得失,在这里内耗,在这里动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