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快穿:救世成神,但我是被迫的! > 第84章 丧尸世界导致人类灭亡的败类(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4章 丧尸世界导致人类灭亡的败类(完)

人类对丧尸反击战的第一年,雷湛市光复的余威尚未消散,其 “音波诱敌 + 顶尖战力清场” 的成功模式已被迅速提炼、复制。

破晓军并未急于冒进,而是采用稳扎稳打的 “蛙跳战术”。

江锦辞凭借瞬移能力,提前潜入目标区域,将特制音波装置布设至开阔地带;

装置启动后,分散的丧尸被无形声波牵引,潮水般涌向预设的 “屠宰场”;

叶知遥随即升空,念力掀起建筑残骸风暴,将尸群批量绞杀;

主力部队则紧随其后,肃清零星漏网之鱼,建立坚固的前进基地。

这一年,军队不仅彻底肃清了雷湛 - 电茂整片区域,更将控制线向内地稳健推进上百公里。

每一场战斗都在精心设计的有利条件下展开,士兵们无需面对无差别的尸潮冲击,更多是执行 “收尾” 与 “驻守” 任务。

拿下电茂市、彻底验证战术有效性后,江锦辞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策。

将前线总指挥权移交叶峰和叶知遥,自己则退出日常攻坚,全身心投入 “烛龙” 科技复兴计划。

以电茂市完好的工业厂房为基础,结合雷湛港口处的设备与原材料,建立起大陆首个研发中心。

首批成果便极具实战价值 —— 改装民用无人机,加装小型音波发射器与光伏续航,实现了对尸群的精准诱导向导,无需再依赖人员冒险布设装置。

人类对丧尸反击战的第二至五年,技术迭代,随着军队向中原人口稠密区深入,单纯的音波诱敌逐渐难以应对超大规模尸群。

以江锦辞为首的科研团队迅速根据实战数据优化设备。

新研发的 “分频段音波仪”,可针对普通丧尸、变异丧尸的不同听觉频率精准引诱,甚至能将混合尸群分隔成小块,大幅降低清理难度;

这四年间,战斗彻底脱离了 “血腥搏杀” 的原始形态,更像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 “工程作业”。

无人机先行探路、布设音波;共振炸弹清空主力尸群;

异能者小队处理变异体;最后由后勤部队焚烧尸骸、净化区域。

军队以半年肃清两到三个地级市的稳定速度推进,长江以南的主要城市,及交通干线被逐一收复。

昔日的废墟上,临时哨所与物资中转站陆续建立,为后续北进奠定了基础。

人类对丧尸反击战的第六至十年,北渡天堑,系统作战与科技爆发,收复江南后,北渡长江成为必然。

此时的人类军队已脱胎换骨,构建起 “远程打击 - 精准诱杀 - 快速净化” 的成熟体系。

渡江战役中,叶知遥的念力化作数道宽达数十米的 “浮桥”。

叶峰立于最前头,周身雷光冲天,引下漫天雷暴,将江面游荡的尸群瞬间化为焦骸;

主力部队踏着念力浮桥稳步过江,几乎兵不血刃便跨越了这道天堑。

进入北方广阔平原后,大军分五路并进,利用改进后的战术与装备展开系统性清理。

“蜂群” 自主作战无人机先行侦察,标记尸群位置;“谛听” 广域生命探测仪(可区分丧尸与动物生命信号)排查盲区;

地面部队则依托装甲车与异能者屏障,稳步推进。

到第十年,全国半壁江山重归人类之手,工业基地、粮产区的核心区域基本恢复运转。

大量粮食与工业原料通过修复的铁路、公路运往全国各地,支撑起更大规模的光复行动。

后方的科技研发在此期间呈爆发式增长,除 “蜂群” 无人机与 “谛听” 探测仪外,光能驱动的 “恒温防护服” 解决了北方严寒作战难题。

“大型光伏续航无人机” 则为前线提供了持续能源,无需再依赖后勤运输。

叶知遥在前线发现,战斗已逐渐从 “硬碰硬的歼灭战”,转变为 “信息优势下的定点清除”。

多数时候,军队只需通过科技手段锁定目标,便能以最小代价完成清剿。

人类对丧尸反击战的第十一至十五年,战役进入后期。

剩余威胁集中在两类目标,一是分散在深山、林区的零星尸群,二是盘踞在大型地下设施(如旧导弹基地、地铁网络)中的顽固据点。

江锦辞重新回归前线,却不再参与大规模清剿,而是带领精锐小队执行 “斩首行动”。

凭借瞬移能力潜入据点核心,用精神探测锁定 “领袖型变异体”,配合叶知遥的念力精准击杀。

变异体一死,尸群瞬间陷入混乱,主力部队再趁机涌入清扫。

林默的土系异能在此阶段大放异彩:在山区清剿中,他能操控土石掀起 “地刺阵列”,贯穿隐藏在密林里的丧尸;

还能构筑地下通道,让小队绕开地表尸群,直抵地下据点入口。

张宏则的“巨人化” 异能,体型已经能暴涨至二十米高,巨斧一挥便能劈劈山裂石。

第十五年春,破晓军包围昔日S都J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