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快穿:救世成神,但我是被迫的! > 第204章 害死继母的败类7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第一批《大晟音韵词典》以三文钱的价格在京城书铺售卖时,整个文坛乃至朝堂都为之震动。

清流领袖、翰林院大学士捧着墨香犹存的词典,激动得胡须直颤,对着江锦辞的庄子方向深深一揖:“此乃开启民智,传承文明之圣器!国师之功,当彪炳千秋!”

寒门学子再也不用为抄书而彻夜不眠,知识传播的壁垒,被彻底打破。

与此同时,江婉棠在江锦辞的幕后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卫生革命”。

她力排众议,在京城修建公共浴堂,推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建立官办药局统一药材质量。

起初,宗室元老以“后宫不得干政”发难,指着她的鼻子怒斥“牝鸡司晨”。

江婉棠却丝毫不惧,在朝会上拿出详实数据:“推行清洁政策的南城,上月病患较上月减少七成;

未推行的北城,病患依旧未减。臣所为,是为百姓安康,何谈干政?”

数据面前,发难者哑口无言。萧煜更是当朝拍板:“太子妃之才,胜于前朝宰相!能者多劳,何分男女?此后,太子妃与太子同理朝政!”

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大晟王朝早已换了天地。

粮仓堆得漫过屋檐,工坊的灯火昼夜不息,市井上商铺林立,连偏远村落都有了蒙童捧着《大晟音韵词典》识字的声影。

而朝堂之上,以萧煜为核心,萧明轩与江婉棠为左膀右臂的“铁三角”,早已成为大晟的定海神针。

萧煜是稳舵的领航人,平衡各方势力,为改革兜底;

萧明轩是锐意进取的执行者,深入田间工坊,将政策落地生根,面对守旧派的阻挠,他雷厉风行,毫不手软;

江婉棠则是润物无声的运营者,督办卫生、刊印书籍、审核财政,事事井井有条,用温和却坚定的方式,化解了无数矛盾。

“朝堂三杰”的名号响彻九州,百姓都说:“有这皇帝、太子以及太子妃在,大晟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然而,就在江婉棠以女子之身参预朝政,成为大晟开国以来首位参政太子妃之际,萧煜的生命之火,却在不经意间渐趋黯淡。

大晟王朝,盛启七十四年深秋,紫宸殿的烛火彻夜长明。

这位执掌江山四十载的帝王,在亲眼见证自己开启的变革已结出硕果后长逝,享年七十有五。

他亲手推行的新式农具让粮仓堆满金穗,他大力扶持的官学已传遍琅琅书声,他全力支持的工坊正锻造着王朝的未来。

临终前,萧煜似有所感,将明轩、江婉棠与两位皇孙唤至榻前。

他紧紧握住太子的手,目光却仿佛穿透宫墙,望向京郊那座熟悉的庄子。

朕这一生,最大的憾事,便是太晚遇见锦辞......

萧煜的声音渐渐低沉,带着说不尽的怅惘。

若他能早生三十年,朕若能年轻二十岁......

你我君臣携手,何止开创这区区大晟盛世?便是四海归一,九州同轨,也未必不能实现啊......

吾生君未生...君生吾已老......告诉锦辞...他描绘的商路...朕...看不到了...

话音未落,那双执掌江山四十年的手终于无力垂落。

殿外秋风卷起满地金黄,九重宫阙的丧钟沉沉响起,声震金陵。

钟波层层荡开,越过巍峨城墙,掠过丰收的田野,传遍大晟的每一个角落。

文武百官跪倒丹墀,白发老臣以额触地;

田间农夫放下农具,面朝京城长跪不起;

学堂里的孩童望着突然静默的先生,懵懂地跟着跪下。

这一刻,山河同悲。

(这卷明天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