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夜色如墨,太原陈氏府邸的密室中,世家首领与虞国使者正在密谋,殊不知,禁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一声令下,禁军破门而入,人赃并获,所有密谋者尽数被擒。
次日,《大晟百姓日报》用整整四个版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揭露了世家的叛国行径,附上密信原文、谈判纪要,铁证如山。
百姓群情激愤,各地爆发大规模声讨集会,要求严惩叛国贼。
萧明轩借机发动雷霆攻势,下旨彻查所有涉案世家:负隅顽抗者,抄家下狱,以叛国罪论处;
幡然醒悟、主动揭发者,从轻发落,贬为庶民。
曾经显赫数百年、权倾朝野的世家大族,就此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大晟王朝,盛世五年。
京郊军器监。一声震天巨响划破天际,烟尘弥漫中,二里外的山丘碎石飞溅,几轮轰炸下被夷为平地。
江锦辞站在观景台上,看着远处消失的山丘,神色平静。
身旁的萧明轩却激动得浑身颤抖,指着那门黝黑发亮的火炮,声音嘶哑:“有此神兵,何愁天下不定!”
这便是江锦辞耗费数年心血,融合古今技艺研制出的第一门火炮。
其威力之巨,远超古人想象,足以改写战争规则。
同年秋,萧明轩灌醉皇后江婉棠,而后留下圣旨令皇后江婉棠监国,亲率十万精锐北伐虞国。
首战,虞国边关。当数十门火炮同时轰鸣,震耳欲聋的声响让虞国守军肝胆俱裂。
虞国引以为傲的坚固城墙,在火炮面前如纸糊般崩塌;
密集的敌军阵型,被炮弹炸得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仅仅三个月,大晟军队一路势如破竹,连下虞国十七城,直捣都城。
虞国国君被俘,立国一百三十年的虞国,宣告覆灭。
大军马不停蹄,转战梁国。
火炮火铳之威早已传遍四方,梁军闻风丧胆,未战先怯。
四次大战,梁军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递交降书,举国归降。
大晟王朝,盛世六年中。
萧明轩凯旋回朝后,在江锦辞的建议下,新收国土上迅速展开了一场深彻的变革。
《大晟音韵词典》与《大晟标点符号运用》被列为蒙学必读,同时推行《大晟度量衡制》,将尺寸、斤两、亩积等计量单位悉数统一。
新式农具与改良粮种也随之普及,官府设立专司指导耕作。
不过两年光景,两地百姓不仅温饱无忧,更能识文断字;
市集交易因度量统一而公平有序,田亩赋税因面积规范而合理透明。民心渐附,对大晟的认同与日俱增。
大晟王朝,盛世九年。
眼见大晟非但未生内乱,反将新纳之民尽数归化。
这等蓬勃气象,让剩余五国亡魂丧胆 。
他们深知,大晟的崛起已是不可逆之势,若再不联手,终将被逐个蚕食。
惊惧交加之下,五国摒弃世代恩怨,缔结生死同盟。
他们倾尽国库,刮地三尺募集军饷,集结百万大军,兵分东南西北四路,如黑云压城般悍然来袭,誓要将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时间,大晟四面楚歌,国境线烽火连天。
联军深谙大晟火炮、火铳威力无穷,却也看透其短板。
先进武器虽锐,生产却需时日,弹药终有耗尽之时。
这也正是萧明轩此前班师回朝、没有继续进攻的关键。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两年大晟表面教化新民、安抚四方。
其实早就预料到剩下的国家会有异动,暗中早已启动举国之力,军器监灯火彻夜不熄,工匠们日夜赶工,火炮、火铳与弹药正以惊人的速度囤积。
国难当头,忠勇辈出。
岳老将军的儿孙们个个请缨挂帅,分赴四方边境,凭借老爹传授的兵法与新配的火器,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萧明轩则亲率禁军坐镇中枢,正面硬撼联军主力,每一场战役都身先士卒,以帝王之躯凝聚军心。
江婉棠坐镇京城,以非凡的统筹之才担起后勤重任。
昼夜不辍地调度全国粮草,确保各条战线供给无虞;
亲自督运军械装备,让每一门火炮、每一支火铳都及时送抵前线。
朝堂之上,她以皇后之尊稳定人心、抚恤将士家眷,使前方无后顾之忧。
这场关乎大晟国运的存亡之战,惨烈空前,足足绵延了三载春秋。
三年多的时间里,双方大小战事逾千场,尸山血海堆积成峰,边境城池数度易手,良田荒芜,流民遍野,民不聊生。
联军仗着人多势众,采用车轮战、人海战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疯狂冲击着大晟的防线,妄图以人命耗光大晟的弹药与锐气。
可大晟将士骨子里的血性,在绝境中被彻底点燃。
他们手握先进火器,依托坚固城防,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农人们放下锄头,运送粮草;妇人们捻起针线,缝制军衣;
战事吃紧之时,太学与各地官学的学子们纷纷投笔从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