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叶的目光一直盯着窗外被风雨拍打的黑暗,一动不动,像一尊冰冷的雕像。
陆超默默地站起身,走到灶台边,点燃了灶膛里的柴火。
他没有说一句安慰的话,只是淘米,切姜,往锅里添水,开始煮一锅滚烫的姜粥。
灶膛里的火光,驱散了屋内的寒意,也渐渐温暖了那份悬在半空的焦虑。
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
当浑身沾满泥点、满脸疲惫却双眼亮得惊人的小芽冲回家时,苏清叶和陆超正在门口等她。
她像一只归巢的乳燕,猛地扑进两人怀里。
“苏妈妈!陆爸爸!昨晚停电了,好黑好黑!但是我没有哭!”她仰着小脸,叽叽喳喳地汇报着自己的战功,“我用了你教我的瓶子,它会发光!我们还成立了‘守夜小队’,我当队长!我们用积木块在门口搭了警戒线,谁想出去哭着找妈妈,就会被绊倒!我们还一起编了一首不怕黑的歌……”
她手舞足蹈地说着,声音里满是骄傲和兴奋。
说到一半,却突然停了下来,小小的眉头皱起,她踮起脚,凑近了苏清叶的脸,仔细地盯着她的眼睛:“苏妈妈,你眼睛红红的……你昨晚也担心我了吗?”
苏清叶的身体瞬间僵住。
在孩子清澈见底的目光注视下,任何伪装都显得苍白无力。
她那颗习惯了用坚冰包裹的心,被这句天真的问话,戳开了一道柔软的裂口。
良久,她缓缓低下头,伸出手,有些笨拙地揉了揉女儿柔软的头发,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嗯。大人也会怕黑,只是……我们得先把灯点上。”
几天后,文秘书带着一份刚出炉的调研报告找上了门。
“《末世新生代儿童安全感来源分析》。”文秘书笑着将那份用草纸装订的报告递给他们,“我们发现,小芽她们这一代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已经不再是绝对的庇护和强者崇拜了。”
报告里有一段被重点标注了出来:“以003号家庭为代表的‘坦诚型’养育模式,在本次‘独立周’事件中,表现出极强的正向影响力。该模式的核心在于:父母不再是无所不能的神,而是同样会恐惧、会担忧的‘同路人’。他们从不向孩子隐瞒自己的脆弱,而是选择与孩子一同面对黑暗,并示范如何‘点亮第一盏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赋予了孩子更强大的内心力量。”
文秘书的眼睛亮晶晶的:“苏清叶同志,我们想对您做一个专访,可以吗?就说说……您是怎么教孩子面对黑暗的。”
苏清叶沉默了片刻,摇了摇头:“我不擅长说话。”
她顿了顿,指向厨房:“但你们可以拍我们昨晚在做的事。”
文秘书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厨房的桌子上,摆着几个破损的旧灯笼。
镜头里,一家三口正围坐在一起,陆超在修补撕裂的灯笼纸,苏清叶在调试里面的烛台,而小芽,则用炭笔,认真地在崭新的灯笼纸上,画上歪歪扭扭的太阳和笑脸。
他们要把这些修好的灯笼,挂满从家到学堂的那条小路。
又一个深夜,小芽再次从梦魇中惊醒,哭着冲进了主卧。
这一次,苏清叶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将她抱进怀里安抚。
她只是平静地从床头柜里,拿出了一支蜡烛和一盒火柴,递到孩子面前。
“小芽,你来点。”
孩子含着泪,看着那小小的火柴盒,小手抖得厉害。
但在苏清叶和陆超鼓励的目光下,她还是抽出一根火柴,颤抖着,一次,两次……“刺啦”一声,一簇小小的火苗终于在黑暗中亮起。
她小心翼翼地凑近烛芯,点燃了那支蜡烛。
温暖的火光瞬间映亮了她挂着泪珠的小脸。
陆超蹲下身,与她平视,声音无比温柔:“你看,你自己就能发光。”
窗外,那串新挂上的手绘灯笼,在夜风中轻轻摇晃,暖黄色的光晕连成一片,照亮了那条通往学堂,也通往家的泥土小路。
苏清叶望着那串在黑暗中绵延的温暖光带,感受着身边一大一小两个身影的体温,终于,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说出了那句在前世今生,都未曾对任何人出口的话。
“谢谢你们……让我,敢于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