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他们在火地岛上岸补充淡水,花费了几天时间,然后李浩突发奇想,让船队穿过德雷克海峡,来到了冰原南极洲。
李浩每次登岸,都要化妆一番,以免被那些儒家学者们认出来,这次也是如此,李浩披着毛绒绒的斗篷踏上了南极洲的冰原,后面的那群儒家学者们虽然也穿上了棉衣,但他们实在没料到会这么冷,冻得满面通红,浑身直哆嗦,鼻涕挂在鼻子下面,成了冰疙瘩。
这一下,这群儒学者们终于服了,为什么,以前他们在大唐的时候,他们眼中的世界也就是大唐一隅,然而出海一两年,他们见识了多少奇妙的地方,而这南极洲,是目前为止他们认为最奇妙的,为何?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越往南越热,而最热的季节是夏天,现在他们处在非常南的地方,而且还是夏天,但这里却比长安的隆冬还要冷,冻死他们了,最重要的是,在他们脚下,现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冰原,白茫茫一片,简直匪夷所思。
李浩觉得这群儒家学者们受不了了,便让他们先回船上去了,然后派人在这里立碑,跟上次的碑一样,证明他们大唐的船队来过这里,李浩相信,他绝对是历史上第一个来到南极洲的人。
立好了碑后,李浩回到船上,规划新航线,接下来他们的航线很简单,横跨太平洋,目的地,新西兰群岛。
与此同时,大唐经历了一场天灾,夏季最常出现的灾害,自然是水灾,处理灾患最能体现一个君主的能力,考验武媚娘的时候到了。
这次的水灾不小,不仅降水量大,而且降水范围很广,受灾最严重的便是黄河两岸,因为黄河水暴涨,决堤了,整个汴州被大水淹没,成为一片汪洋湖泊。
武媚娘顿时慌了,赶紧派人去赈灾,她到底信不过别人,派侄子武承嗣去的。
武承嗣这个人在历史上风评很差,比武媚娘还差,武媚娘虽然篡夺了李唐江山,但只要李唐皇室成员不惹她,她也不会故意去害他们,而且武媚娘死后也把皇位还给李氏了,但武承嗣不同,他竭力建议武媚娘把李唐皇室全部杀干净,彻底占据李氏江山,他甚至还请求武媚娘把皇位传给他。
要说武承嗣这个人有什么本事吧,屁本事没有,没有武媚娘,他真的什么都不是,没本事就算了,偏偏还颇具野心,这就很尴尬了。
武承嗣接到了这个赈灾任务,可开心坏了,立刻去户部领了钱粮出发,前往汴州赈灾。
人家赈灾是火急火燎,但武承嗣却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停一天,让当地官员招待他,好酒好菜自然不用说了,还要送礼,还要请他去最好的青楼找最好的窑姐儿。
唐朝吏治清明,很多官员并不知道这些道道,大多只是礼貌的拜访一下,毕竟武承嗣位高权重。但武承嗣的吃相就难看了,人家不请他,他就主动请人家去青楼吃喝玩,不去他就生气,吃喝的时候,还主动跟人家要礼物,让人家帮忙结账,沿途官员真的是节操碎一地,暗呼朝廷昏聩,吏风污浊。
汴州城内,茫茫大水,街道之上,船舶漂流,然而武承嗣压根就没去汴州,因为汴州大水未退,他才不去呢,到了汴州附近的一个县城,摆个百十架锅,熬粥救济灾民,然而灾民数以万计,百十口锅能顶什么事。
正好狄仁杰也来便服探查灾情,看到武承嗣散粥赈济灾民的场景,便上去询问灾民,为何散粥的锅如此少。
狄仁杰这一问,听到的尽是灾民们臭骂朝廷的声音,一个书生义愤填膺地说道:“朝廷黑了心瞎了眼了,派这么一个昏官来赈灾,一锅粥只放五两米,我大唐这些年来富足无比,岂会只有这么一点赈灾之粮,定是被那昏官给贪墨了!”
这书生已经是骂得比较斯文的了,其他的一些人直接破口大骂,狄仁杰赶紧去驿馆找武承嗣。
武承嗣并不在驿馆,而是在一家青楼里抱着窑姐儿喝花酒,狄仁杰打听到后,气得不行,当即便冲到青楼,闯入武承嗣的房间里,武承嗣的护卫阻拦,全都被狄仁杰打翻,吓了武承嗣一跳。
武承嗣起初还以为是有人要刺杀自己呢,但看到是狄仁杰后,他放心了,他知道,狄仁杰不会把自己怎么样的,他没那个胆子,否则他姑姑可不会饶他。
狄仁杰也确实不敢把武承嗣怎么样,但他身为大理寺卿,有监察百官的权力,看到如此荒唐的事情,他怎能不管,于是他便瞪眼呵斥:“你身为朝廷的赈灾黜置使,大灾之前,你不思民生疾苦,却在这里胡吃海喝,还逛青楼,简直混账至极!”
武承嗣闻言嘿然冷笑,道:“狄仁杰,枉你在官场混迹多年,怎地生了个榆木脑袋,你知道皇后为何委派我来赈灾吗?”
狄仁杰皱眉瞪视他,没有答话。
武承嗣继续嘿笑道:“因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赈灾钱粮多达二十多万贯,这么多的钱,让别人贪墨了也是贪墨,还不如便宜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