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锦衣卫创始人 > 第三百四十章 当年人,当年事(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四十章 当年人,当年事(1)

当年的人,提起当年的事,王小十早知自己会有这样的心境变化,只是他不从未想过这其中的故事会让人情绪如此的波动。

他又稳了稳心神,刘伯温也缓过了一口气,才道:“定都之后,陛下曾北巡苏、扬二州。后又特派官员前往扬州治理民生。而那人却是从我督察员中抽调的官员,叫做杨宪。”

王小十在陪同朱元璋回城的路上听过这个名字。在朱元璋口中,这杨宪欺上瞒下,草菅人命,种种不法。

“难怪刘伯温会落得如此!”

刘伯温道:“自那之后,陛下信李善长多过信我刘伯温。而当今的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便是李善长的门生。”

这胡惟庸是个奇才,惯会寻找时机。当初借着鄱阳湖大战的缘由,此人攀上了李善长。又是借着杨宪一案成功入了朱元璋的眼,进而掌握了中书省。

数年的功夫,胡惟庸已经掌握了的大半的朝堂。

刘伯温又道:“不过,胡惟庸此人能力多少有些不足,不过是投机之徒,终有一天,会自吞苦果。”

“至于锦衣卫。”刘伯温再次缓过一口气。“锦衣卫已不是当年的锦衣卫。而今的锦衣卫是一柄刀,一柄悬在众臣头顶的刀。”

若刘伯温的辞色再锋利些,当称锦衣卫为朝廷鹰犬。

“但同样的,这柄刀是陛下的刀,不能攥在其他任何人的手里。谁若是试图想要染指锦衣卫,下场都会很难看。即便那人是胡惟庸亦是如此。因为掌控了锦衣卫的人,就等于是掌控了整个朝廷命脉。”

“这么严重?”王小十知道锦衣卫的大名,却想不到如此深远,也从未想到是这么严重。

刘伯温道:“若在陛下有生之年不能裁撤锦衣卫的职权,只怕后世之君,也无从驾驭。”

这一天,刘伯温说了很多的话。而其中很多,王小十觉得他不应该说给自己,而应该说给朱元璋才更为妥帖。但刘伯温即是如此,想必也有他的用意所在。

“父亲,王爷,汤药来了!”刘伯温之子端着茶盘进来,茶盘上是药碗,浓厚的药香,很醉人。

这药并不是苦的。但俗话说:良药才能苦口!

王小十的心又颤了一阵。今天他的心已经颤了无数次。

刘伯温捧着药碗,口呼万岁。

“等等!”王小十却是叫住了他。“刘先生,这碗药您不能喝!”

“有什么不妥吗?”刘伯温如此精明的人,难道会看不出王小十的担忧?“小十你放心,陛下赐药没有丝毫的不妥。陛下是不屑于用这些微末伎俩的。若陛下的心胸连我刘伯温都放不下,又如何能放得下这大明江山!”

刘伯温笑着,笑着将这汤药服下。而他的一番话,也入了王小十的耳。

朱元璋是个有气量的人吗?王小十在问自己。或许,朱元璋胸怀四海,的确是有着大气度的人。但前提是,不能触碰到他的底线。

刘伯温的这番话,可算是治世良言,若朱元璋听了也会大有裨益。而朱元璋也听到了他这番话!

身为帝王,可以有无数双手,无数双眼睛,更应该有无数双耳朵。

刘伯温的这番话,已经照搬到了纸上,朱元璋看的清楚。

刘伯温有话,却不对自己说。“刘伯温,你真是脾性不改,偏要搞这些故弄玄虚的事情!”他打心里瞧不惯刘伯温那副清高于世的姿态。但又不得不承认,刘伯温所说的都是治世之言,尤其是对锦衣卫和胡惟庸的评价。

因为王小十武功高强,朱元璋不敢派锦衣卫或是其他暗哨去跟踪监视,所以才派出了内廷的高手。

朱元璋也察觉到,胡惟庸的野心越来越大,竟有染指锦衣卫的想法,所以他不得不妨。只怕,刘伯温今日那番评价,若是锦衣卫的人听到是不会将之呈放到朱元璋案头的。

当然,非但是刘伯温的话,连王小十的一举一动也记录在册。“小十,你就这么信不过大哥吗?难道我还会以毒药去害刘伯温不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