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权御天下:双皇宠妃 > 第108章 上御经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抬头一望,眼前这座大殿就是文华殿,这里别树一帜,殿顶铺着绿色的琉璃瓦——我还是头一回见这样颜色的殿顶。走到甬道尽头,文华殿殿前有一个很大的汉白玉铺筑的月台,迎面开着六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左右开着雕琢精美富丽的槛窗若干。

移步入殿,殿内顶部为淡蓝绿色底,正中部绘着鹅黄色双龙出海纹,两面是沥粉贴金的旋子彩画,一面画的是‘囊萤映雪’的读书典故,另一面话的是‘程门立雪’的求知典故,空隙处补着各式花卉纹样。

文华殿在前朝是太子的东宫,据说,殿顶的绿色琉璃瓦,寓意着太子健康平安成长。看来,前朝对于太子的教导是及其用心的,连殿顶的彩画都用的是古人典故。不过,我朝这位皇帝因为太年轻,皇后也很年轻,还没有太子,如果皇后过两个月生下的是位男婴,那这孩子就是当之无愧的太子殿下了——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高兴,皇后的希望,也是我的希望。

今日皇上前来,意在视察经筵日讲的几位将官境界如何。他在殿前正中主位坐下,我和妗儿分站左右两侧。

殿中设了很多书桌座椅,每张书桌上有茶水、笔墨纸砚等书具,每桌后坐一人,大约是朝中的大学士、满汉蒙古的皇亲朝臣、左右都御史等人。殿中空大阔亮,前几排的人,我勉强看得清,延伸到大殿远处,听讲那些大臣们,我完全不能知其面目——除了眉舒的心头好柳疏辰,这一位是后排的大臣里我唯一认得的。

第一排坐的是大学士和兼任经筵讲官的几位大臣,这些人年纪都比较高,看起来就很渊博和蔼的样子。再往旁边看,那里居然坐着一个年纪轻轻的兔崽子,一本正经捧着一杯茶端坐着。

这不是额吉吗?

年纪轻轻的他,在这些渊博的老大臣里实在格格不入。这些老大臣们带来渊博神圣的知识殿堂感,被他一下子打散了。他那骨头错了位的手臂仍旧吊着,不好好养伤跑来这里凑热闹?

瑞祥小声清了一下嗓子,向众人宣:

“今日圣上亲临,视察经筵讲况,请各位讲官依序上前行日讲,诸位讲官务必尽抒己见,革除陈词旧调献媚之言,以推陈出新为上,端正我大清好书尚学之风。日讲毕,圣上自会有所点评。”

讲官们点头道是,稍作准备,第一个上日讲台的是兵部尚书明珠大人。

按说,日讲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文人事件,第一个上去讲的应该是殿阁大学士、学士这样的人物。明珠大人第一个上去讲,很明显地向我们传递了近来皇上的侧重点。

朝中的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明珠应该是属于偏武官的那一类。如今时局乱,四处起兵,日讲风格也从文学知识向治理策略转变,讲的多是《资治通鉴》等与从前各朝皇帝治国打仗策略有关的书籍。近日讲的是《汉书》,各人讲一部分。

明珠大人的才能在于领兵打仗,所以日讲不必太深奥,他讲的是项羽不过江东的部分。

向众人问了安,明珠大人便直接开讲:“汉太祖刘邦的的经历大家都耳熟能详,今日,在下想请诸位辩驳项羽是否该过江一题。诸位都知道,这刘邦和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不互侵犯。而后,张良和陈平苦劝刘邦要趁胜追击,攻打霸王项羽,刘邦自然知晓这个道理,便布兵将本已兵力不足的项羽围在垓下。此时项羽与虞姬闻听四面楚歌,心中斗志顿丧,他骑马带八百骑,朝南破围而走。一路奔波到乌江江畔,项羽不肯听从渔夫的劝渡江,自刎而死。今日在下请诸位各亮神采,各表己见,这项羽,是否该过江东?”

包括皇上、额吉、柳疏辰在内的大臣们都各自思索起来,分出支持过江东者,与不支持者。

我不禁佩服明珠大人,他熟谙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之道。他知道自己的才学在满座的文官学士中出不了色,便出一个可以争议的辩题引大家各抒己见,活跃讲堂。

不可否认,明珠大人是位厉害人物。当初他从皇上身边的侍卫做起,到如今位列皇上最器重的臣子之间,和皇后娘娘的叔叔索额图秋色平分,在文学述理方面,他比索额图还要略广博一点。

众人分成两派,皇上道:“诸位爱卿各表观点之前,可以简述自己的官职名姓,如此,旁听的各位也更明确些。”

皇上此言落地,我就知道他是为了我才这么说的。这些大臣常常来文华殿听日讲,甚至是亲自讲,不会不认识彼此。皇上大概是怕我分不清谁是谁,谁说了什么观点,所以如此。

皇上这个不用费什么心的命令,大家自然乐意遵从。

一个身高体壮、不大像个文官的人率先发声,向皇上道:“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折库纳,愿意先说几句,以一己之力抛砖引玉,期望各位讲官、大臣能在而后尽情述理。”

皇上道:“朕从前早已说过,讲堂之上不问尊卑,以学识为上,大家不必拘君臣之礼,处处躬卑!”

折库纳道:“是!”

接着道:“在下浅薄,以为项羽可以过江东,俗语云: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大丈夫以死谢罪固然可敬,只是也有逃避事务之嫌疑。一心寻死自然容易,不过挨一时的脖颈之痛,死之而后快。但苟活不易,而且可敬,生而面临的危机和痛苦,非常人所能忍受。”

柳疏辰道:“在下都察院右都御史柳疏辰,以为项羽不肯过江东,气节高贵不屈毋庸置疑。《史记》中形容项羽:

‘起兵八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项羽宁可自刎江畔,也不肯向刘邦低头臣服。无人不怕死,而项羽早已将气节凌驾于性命之上,尚且不顾性命之人,又何来怕事逃避之嫌疑?”

折库纳道:“敢问柳大人,项羽图个高贵不屈的英明,一死了之,将对他满怀期望的江东父老、渔夫、虞姬,还有尚在追随拥戴他的骑兵将士们置于何地?这些人难道就想自刎认输或者投降汉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