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谴责高适无情,但高适也有自己的苦衷。蹭蹬半辈子,因为安史之乱,50岁才得到人生的第一个官职——“封丘尉”,要不要为了友情放弃掉?而且李白牵涉的不是一般的案子,后来崔涣为李白伸出援手,不久就被以“惑于听受,为下吏所鬻,滥进者非一”的理由解除现职,救李白之危险可见一斑。高适对此事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像一个标准的官场人一样把内心深深地埋了起来。
之后的岁月,李白被流放再遇赦放还;高适一路腾达但甘苦自知;杜甫坎坷万分但始终靠真心活着,在他艰难求生于蜀中的时候,正做蜀州刺史的高适多次给予他救济。
李白再也没有原谅过高适,他后来写过两首诗,都是为讽刺高适而做,其中之一为《君马黄》:
君马黄,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
猛虎落陷穽,壮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还有一首《箜篌谣》: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惟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杜甫感激高适当刺史时对自己的救济,对他后来的无视也没有怨言,他理解高适的身不由己。
此后高适一直在升官,60岁时,他给杜甫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怀念他当年在梁宋客居的岁月,感慨自己后来辜负了书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山东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李白762年死于贫病交加,高适死在3年之后,杜甫始终怀念着他们之间的友谊,他对李白的思念贯穿了他的后半生,他写了很多关于李白的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就是其中的一句。
唐肃宗死后,唐代宗即位,皇帝与太上皇之争成过眼云烟,永王案被昭雪,但是李白他们已经看不到了。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很小的时候,大家肯定都读过《悯农》这首诗,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理解百姓疾苦;可是很少有人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更不知道他后来竟然成为一个祸害百姓的大贪官。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李绅,他的父亲曾是乌城县的一个县令,再往上追溯,他的曾祖是中书令李敬玄,也算是个有点身份的人。
李绅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难,饱尝社会的苦难。李绅幼年时就表现出自己惊人的天赋,善于写文作词,因此结识了一大批颇有文采的好友,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有交往,他还为元稹的《莺莺传》作了一首《莺莺歌》,流传甚广。
李绅不仅天赋绝佳,而且十分好学、勤奋上进,最终在二十七岁时考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的职位。
李绅当官之后,很受皇帝欣赏,被升为翰林学士。有一年,李绅回乡探亲,正好遇见了他的同僚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这两人同年考中进士,而且还是好友,自然免不了一叙。两人携手走到观稼台上,李绅望着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感慨万千,于是就吟了上面这首诗。
李逢吉听后大加赞赏,夸其才学非凡,李绅不禁夸,立马又来了一首: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觉得这是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啊,心中就有了主意。回到所住之后,李逢吉让李绅将诗文写下来,赠给他留作纪念。
李绅觉得这首小诗不足挂齿,于是又作了一首长诗: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李逢吉一看这首也不错,足可以看出李绅对朝廷不满,便拿着诗欣然回京了。
回京之后,李逢吉立马上奏皇上说:“翰林学士李绅对朝廷不满,还写了反诗发泄私愤。”说完将反诗呈上,皇帝一看诗当然不高兴,就下令将李绅找来会话。
李绅向皇帝解释说,自己看见百姓农耕辛苦,可是却食不果腹,心中不忍,所以才写了这首诗。皇帝听完之后并没有追究,反而封李绅为尚书右仆射。李绅大喜,立即叩头谢恩。
李绅以为是李逢吉在皇帝面前举荐了他,对他十分感激,还特地登门致谢。可是不久之后,皇帝把李逢吉降为云南观察使,真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