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征兵令一出,全国各地为之震动。天凤国建国以来,下达的征兵令屈指可数。每次一出征兵令必然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没有人能够反抗朝廷下发的征兵令。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毕竟,征兵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库经费紧张,不可能全部投入到军队当中。因此,也就有了以银代令的说法。

以银代令,简单来说,就是花钱买免征兵的名额。朝廷里的人也不是傻瓜,不可能统一免征的价格。而是根据名单上的人的身份背景来制定的。比如家里有钱有权的,免征名额的价格就高;贫苦的百姓,价格就比较低。为避免有人作弊,一般这种事宜都是由各地的兵役司统一来管理。征收上来的银两会全部用作军费,不够的再从国库出。

不得不说,这种做法大大减轻了国库的负担。

征兵的消息传到池家村的时候,池夏和贾应都没当一会回事儿。主要是池夏根本不符合征兵的条件。征兵时,有以下情况是免征的,比如家里只有一个独女,年龄不够的,残疾有疾病等等。

但是村里人符合征兵条件的人家不少。为了这,近来一段时间人们没少往村长和族长家跑。为的是问问今年以银代令的价格。若是可以,真的没人愿意去西北。不是怕吃苦,而是怕丢掉了性命。

村长和族长那边暂时还没得到确切的消息,用话安抚着一批又一批的村民。让他们暂时不要急。一旦有准确的消息,她们立刻会通知大家。

村里人听后没觉得宽慰,反而一个个越发忧心匆匆。虽然池家村近两年来挣了一些钱,但这一个名额下去,估计家里的银钱就要损失大半。大多数人尤其是没分家的人多少都有些自己的小心思。

又过了两三天,以银代令的价格出来了。像池家村这样比较富裕的村子是每人三十两。这个价格正好处于不高不低的中间。也不是拿不出来,但能拿的出来的又觉得有些心疼。

这不,村里人不少人家为此发生了争吵。当然,也有给的比较痛快的。比如村长、族长家里、池大娟家里。他们几乎是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就回家拿银子缴费划去名额。

每个村免征的名额是固定的,要是人人都去拿银子抵的话,那谁还去保家卫国呢。所以,村子里像她们那样精明的人家也不少。第一天下来,池家村的免征名额就快卖完了。

剩下的人一看,立马急了。顾不得争吵忙回家取钱。只可惜,不是每一户人家都来得及的。

比如池桂花一家就来晚了。她家前不久借出去一笔银子,一时半会儿拿不回来。好不容易东拼西凑凑够了银子却没有名额。而家里适逢的人正是池银的大女儿丽妮儿。

刚打发走池桂花,另外一个人就来了。一问刚好有最后一个免征的名额,那人高兴坏了,立马痛快的付了钱。而收钱的那个人恰好就是大飞的奶奶池腊梅。

池腊梅再三嘱咐那人不允许她把这个名额的事透露出去。不然,就要把名额给别人。

那人一听心里炫耀的心思没了。毕竟她与池桂花面对面碰到,看对方的无精打采的样子,就知道没拿到名额。她能拿到说明她人缘比池桂花好。她还有啥不知足的?

作为村里的老好人,池腊梅在村里的地位不低。等闲事都会交到她手里。她就是抓住这个机会,趁机摆池桂花一道。怪就怪她是池夏的亲奶奶。就算他们两家多年不来往,也不妨碍她报复。最终的目的自然是池夏。现在也只有池夏能救他们了。就看他们怎么选择了。

池桂花回到家后立马被家里人包围了。他们迫切的想知道事情办成没有。尤其是池银夫妻。

“娘,怎么样?”池银一边促一边在心里祈求老天不要让她的女儿上战场。可惜,天不遂人愿。

池桂花疲惫的坐在椅子上,回道:“没有名额了。”

池银夫妻失神的呆坐在那里。一想到女儿就要去西北,他们的心里犹如刀绞一般。他们怎么舍得让女儿去那个吃人的地方呢。一旦去了西北,最起码四五年都不能回来了。或许一辈子都交代在那里了。她的女儿怎么那么命苦呢。

整个池家老宅里弥漫着一股悲伤不安的气氛。尤其是池丽的,小脸煞白煞白的。就算她年纪不大,也明白战争的残酷。若是去了,十之八九是回不来的。

几个小的俱是一脸的惶恐与大人们脸上严肃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他们却想不到任何办法。那可是朝廷的征兵令。天凤国对逃兵役的人惩罚是相当的严厉。轻则掉爵,重则丧命。就他们这样的小老百姓,哪来的勇气对抗呢?

柳大壮一言不发的看着家里人的唉声叹气,心里同样是乱糟糟的。眼看着大孙女就要到娶夫的年纪了,谁想会碰到这样的事儿?最遗憾的莫过于错失了买免征名额的机会。

家里的钱是借给他已出冠多年的儿子池同。那时儿子家遇到困难,家里人二话不说就把钱借出去了。现在呢,就算是要回来也没用了。要是处理不好,小银夫妻非得怪上儿子不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