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武侠 > 皆付笑谈中之逝水 > 第240章 腊月廿三27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负责搀扶陈城丈的两位青城派小辈弟子,正如泥塑木雕般怔怔地望着那片红色的炼狱,突如其来的异状令二人惊觉回神,一个感受到了灼烧之热,另一个感受到了刺骨之寒,纳罕地望向陈城丈,只见其人同现冰火两重天,半边寒气逼人,半边热气腾腾。二人大小眼互瞪,皆成了丈二和尚,不知所措,异口同声向对方发问:“掌门师叔这是怎么了?”话音未落,冷热交替,酷热如盛夏骄阳,酷冷似隆冬寒冰。如此反复交替多次,热消寒褪,来的莫名,去的突兀,古怪至极。

二人目光交汇,互相示意,其中一人小心试探着问道:“掌门师叔,您怎么了?可有哪里不适?”不见回应,还欲询问,又起了新的变化,一股暖流自陈城丈身体里流淌而出,通过二人托扶的双手,流向各自体内,个中感觉就像身处阳春仲秋的和煦清风之中,舒服惬意。二人身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名门大派的弟子,自是有些见识,听闻过不少否极泰来、因祸得福的武林奇闻轶事,某些天纵奇才因为某些重大的打击,从云端跌到低谷,饱经磨砺苦楚而不忘初心,始终秉持坚韧不拔、迎难而上强硬作风,最终打通了某些凡胎肉体极难突破的瓶颈,步入圣境。恰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二人当是陈城丈也碰到了这样的奇遇,不禁肃然起敬,比之前的敬重还要多上好几分。

陈城丈确实是碰到了奇遇,突破了瓶颈,却并非否极泰来、因祸得福。

二人不明实情,难抑欣喜,迫不及待的想要与其他同门分享这个惊天的好消息,让大半年都生活在诸般苦闷中的同门们好好开心开心,然而刚张开嘴来不及发出第一个声音,剧变骤起,舒缓暖流瞬间变成了狂暴霸道的罡气,将二人远远震飞。纵使有松软雪地做缓冲,也无法改变悲剧的结果,因为悲剧在二人震飞之初就已经注定了,双双当场身亡。

周边众人纷纷讶然侧目,除了陈城丈和那两名遇害弟子,谁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或许三名当事人也不完全知道是怎么回事。

呛啷一声响,陈城丈再次拔出山城古剑,以一种可怕的面无表情淡漠的平视天地,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的这种面无表情跟死人没什么两样,除此之外,还有一对暗灰色的瞳仁。

嗖的一声,人已在离地数丈的半空中。

“城丈!”清修急呼,跟着腾身而起,试图阻拦。

陈城丈随随便便反手一剑,暴戾龙吟声中拂尘中分为二,白色细丝与雪共舞,好像一朵随风飘荡的绒花。清修如断线风筝急剧下坠,结结实实的砸跌在地,溅起一大蓬雪花,以及一朵血花。

“城丈……!”清修趴在雪地里,嘴角不住地流淌这殷红的鲜血,染红唇齿和胸前的衣袍、身下的白雪,无助地伸手,拼命地昂首,发出阵阵歇斯底里的呼喊,就像是撕裂心肺后发出的声音。

声声似有千钧重,声声铭刻在心中。白日无光哭声苦,白发愁看泪眼枯。

此时的清修不再是执掌名门大派享誉天下的武学宗匠,而是一名年迈的老妇绝望地与至亲做生离死别。

“掌门师弟!”

“掌门师兄!”

“掌门师叔!”

“掌门师侄!”

“陈掌门!”

各种呼喊此起彼伏,动人心魄,唯独打动不了陈城丈,手持山城,脚踏虚空,一头扎进红雪中,龙吟咆哮,剑气纵横,无数头颅、无数臂膀、无数腿脚、无数血花……与雪花共舞。

……

“好!”严世蕃第一个高声称赞,“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卖力鼓掌,满身肥肉上下剧烈晃动,一如他此时的情绪,他自己也记不清上次出现这般激动的情绪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由他开头,余人纷纷积极响应,掌声雷动,赞叹四起,满堂喝彩。连一众奴仆都险些跟风,话到嘴边、双掌欲击才蓦然回神,勉强忍住。

闻人徽音轻轻吐出一口气,其味如兰,心下既惊且喜,事前想到会比以前要好,但没想到临场会这么好,远远超过预期,情难自禁的激动了起来,如此巨大、明显的进步自她十四岁上便未曾有过了,若是在自己家中,或别的能够让她放松的地方,必要好好手舞足蹈一番,以示庆祝。美中不足的是现下的场合不适合她这样做,于是强自按耐心中激动,微笑起身,向众人福了福身,道:“严公子谬赞了,小女技艺拙劣,难登大雅,倒叫严公子和诸位见笑了。”说着,将二胡交还给那名震惊到目瞪口呆的乐师,致谢道:“多谢先生慷慨借琴。”

乐师神窍未归,木讷接过二胡,心不在焉地应了声,然后才回过神,补上迟来的礼数,结巴说道:“小、小姐客气了、客气了……”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闻人徽音笑意亲切,道:“先生有何见教?”

“不敢不敢!小姐这话着实折煞小人了!”乐师摇头连带着摆手,很是拘谨无措,“小姐琴艺之精绝,当世罕见,叹为观止,小人微末伎俩汗颜尚且不及,如何配谈‘见教’二字?”顿了顿,接着说道:“小姐方才演奏曲目头里的前缀可是前代音律大家乌英嘎的‘蝼蛄结草’?”

“先生见识广博,所言不差,正是乌英嘎大师的‘蝼蛄结草’,小女斗胆对大师佳作做了些许改动,让先生见笑了。”

“小姐过谦了,小人以为乌英嘎大师的‘蝼蛄结草’虽是不可多得的名曲,但节间转换略显生硬,经小姐这番改动,整体变得更为流畅,可谓是改得恰到好处,真乃点睛之笔!”

“先生谬赞了,不过小女倒不认为乌英嘎大师的‘蝼蛄结草’节间转换略显生硬,只是原曲对演奏者的技艺要求极高,小女自认为远未达到那等出神入化的技艺,所以投机取巧地做了改动。”

“小姐说的是,是小人妄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