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永世帝唐 > 第两百一十四章 解决之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世民攥了好一会儿拳头,神情又放松了下来。他似笑非笑的说道:“你小子对官吏的任用,是不是有什么好建议。”

殷清风俩手一摊,“现在还没有。不过...对科举有些小谏议。”

李世民眼睛明亮亮的,“你说。”

殷清风说道:“现在各世家子弟自持家世非凡而不屑于参加科举。对他们来说,荫封出仕才能彰显家世。这,就是机会。”

李世民默默地点了下头。

“所以,以后再进行科举考试的时候分三科,一科考明字、明经和什么诗赋、一科考算学和策问、一科考明法。”

李世民张了张嘴,但又没说。

“笔书再好、明经再好、诗赋再好,与治理地方无益。参加这一科考试的,可以分去教书、校书、整理文案;参加算学和策问的可分派到各县出任主官;考明法的,可分去大理寺和刑部等官衙任职。

技术型官员多出自参加算学和策问考试的学子,政客型官员多出自考试明法和明经的学子。

叔叔想得到更多的技术型的官员,就多录用参加算学和策问考试的学子;想得到更多的政客型的官员,就多录用参加明法和明经考试的学子。”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殷清风两辈子也没进过官场,但对古代用官制度还是有了解的。

古代用官制度,首先不分文武。出将入相是仕人最高目标。其次升迁系统混『乱』。掌治安捕盗的县尉可以当县令、在司法体系里混的,可以混到负责土木工程的将作监去...

总之呢,厘清官僚制度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刚才的建议呢,只是一个小动作,给李世民提提醒。等时机到了,他一定会拿出一套结合古今的行政体系出来的。

李世民对刚才的内容以前还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妥,但是从接触到殷清风以来,尤其是每每得到不小的益处之后,他会反复思考殷清风的“见解”为什么与他认知的会不同,或者截然相反。

每当找到差距,他就愈发认定殷清风是经过仙人传授的。

他本来只想把任五要过来,谁知无意间一问,却问出来一个官员的分类和科举的改革,以及如何使用官员的谏议。

他现在脑子里想的不是殷清风说的对不对,而是要反复记忆生怕哪里有遗漏的地方。

身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不会把每件不明白的事情都拿去问殷清风,他宁可生搬硬套,也不想在殷清风面前没了颜面。

他说道:“那,任五学会了建桥之后,建桥的事情还是由你来做?到时候,你就不怕他指使不了地方?”

李世民这话问到点子上了。

古人认为,没官就没权。任五想以白身或奴仆的身份在各地建桥,粮食、工人等如果得不到地方的配合,他只能干瞪眼儿。

殷清风说道:“有一个变通的方法:任五可以为官,甚至高官,但是他的官职前面要加一个“同”或者“权”的字样。”

李世民问道:“这是何意?”

殷清风解释道:“比如叔叔任命他为工部尚书,但是他的官职任命书要写“同”工部尚书。这个“同”或者“权”,是权同意思。既不领取俸禄也不在工部里具体视事,只是为了方便他与各方打交道用。”

李世民点点头,“这个权宜之计不错。”

殷清风又说道:“对于工匠的使用,小侄想起一个谏议来。

以修路为例:叔叔可派人修一条通往潼关的水泥路,小侄派人向陈仓方向修一条距离相等的路,然后各自统计花费的钱财和时间,看看谁用得更少。”

李世民迟疑的问道:“这么做,有什么意义不成?”

殷清风说道:“这是小侄的一种恶意的揣测。小侄认为,钱财每过官员一道手,他们便会盘剥一部分去,经过官员之手越多,最后剩下的越少。

潼关到长安大约是三百里,小侄猜测一下,那些官员最少要贪墨三千贯左右,也就是每里地要贪墨十贯左右。”

李世民脸『色』很平静的说道:“好。等十月份你我各修一条路,我倒要试一下他们会贪墨多少。现在你说说你对工匠的使用有什么谏议吧。”

殷清风说道:“如果工部的官员有贪墨之举,小侄谏议:以后朝堂上某些工程可交民间去做。

具体的做法是,工部计算所要花费的钱财,然后对民间进行昭示。若有人愿意承揽这个工程,工部只需派出监督的官员和最后验收的官员即可。

这样做,不但能削减工部官员的数量省去一部分俸禄的开支,还能避免贪墨的事情发生,更能让工匠脱离贱籍。”

李世民心说,“这个法子好!若真是这么办了,节省俸禄只是一小部分,避免出现贪墨才是重要的。”

李世民微笑着说道:“恐怕,你更多的是想给那些工匠放良吧..”

殷清风也笑了下。

“不过...你想没想到,工部的官员会和那些承揽工程的人相互勾结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