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
四人心说,我们急得都像什么似的,你这一张嘴就两个办法,想羞死我们吗?
“虽然朝堂要在天下各处修路修水渠,但总有修完的时候。一旦修完之后,那么农户还得指望自家的几亩地求温饱。所以,想要解决农户因为粮食多产了,还得依靠他们自己。
第一种办法是,鼓励农户多养殖家禽家畜。
就清风所知,平均每天能吃到一顿荤食的家庭并不多。农户可以饲养家禽家畜去换取钱财。
第二种是...”
“房某冒昧打断一下少郎君。”
房玄龄突然『插』话问道。
殷清风一听这“房某”二字,突然感觉很舒服。这几个人都辣么谦卑,他真是受够了。
“粮食丰产,农户收益减少。若每个农户都去养殖家禽等,要不了多久,不又出现少郎君说的那个供大于求了吗?这该如何解决?”
殷清风心里叹口气,这是要涉及到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吗?
他对着四双灼灼的目光说道:“一种办法是,让甲村只养家禽、乙村只养家畜、丙村只养鱼虾、丁村只种蔬菜、戊村只种果子、己村只种桑麻、庚村专门打铁、辛村...
总之,让他们分开来做不同的事情。
之前在东宫的时候清风说过,要让钱财流动起来。而流动起来的前提是,有需求!如果每家每户都自给自足,不用向外购买,农工商的生活依然贫苦,国库的税赋还只能依靠农税。
现在的税赋除了五谷就是绢麻,五谷在路上要消耗一些,绢麻运输又不便。如果收取商税,几张存折就能完成。”
前面的办法很新奇,可是后面说到自给自足竟然是坏事...不过...怎么越想越觉得对呢?
“另一个办法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城池里居住。
居住在城池内外的人数的比例,清风称为城乡人口比例。
如果乡村的人数过多,而城内的人数相对要少,无论怎么调控那些农户的生产和养殖的方式,都注定没办法完全消耗那些粮食和家禽家畜。所以,一定要促进农户搬到城里居住,改变城乡人口比例。
经过推广之后,每一个农户产出的粮食和家禽等,足够再养活两户城内的家庭。如果这个结论是对的,那么最合理的城乡人口比例是四成人口居住在乡间,剩下六成居住在城内。
这样,农民收益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当然,随着人口涌入城内,他们又如何谋生呢?
清风的想法是,让他们尽量多的转化为工和商,也只有工商才能消化那么多的人口。
这一点,又回到了之前在东宫时清风说的问题了。
清风的设想是,未来大唐主要的治理方向,是尽量提高工商的地位和数量。
村和村之间交易、村和县之间、县和县之间、县和州之间的交易,需要太多的工匠去生产更多的货殖交给那些商贾去交易。
朝堂要做的是,将路修好、将治安做好、减少一切关津的杂税。然后,再鼓励商贾走出大唐,向外邦去做交易。
我们每天看着来来往往的胡商进出大唐边境,为什么大唐人就不能走出去?
胡商每走一趟,最少有十倍以上的收益。
难道是因为十倍的收益太少了而不愿走出去吗?不是!是商贾没地位!是大唐人的眼界不够开阔!”
殷清风有些小激动。
但是他对面的四个人没注意到这个,他们沉浸在殷清风描述的世界里。
过来好久,魏徵问道:“敢问,那以后还收农税吗?”
殷清风耸了下肩膀,“朝堂一边向农户送钱,一边又收他们的农税,好像没必要吧。这租庸调还是取消了吧.”
四个人也没惊讶。
“哎~~~以农为本,将无人再提及了~~~我辈这前半生算是虚度了~~~”
他们认为这天下最难治理的便是农民。
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到知世郎王薄在长白山揭竿而起,推翻一个王朝的,都是历代的农民。
可是,殷清风一个增产做基础、一个送钱做助力,再将税收目标转向工商,就解决了几千年来难题。
他们当中,有被举荐去东宫的、有主动投靠的、有被征辟的,还有辗转多地只求闻达的,可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苦读多年的儒道圣典竟然全然用不上。
这种打击,让他们一心想要青史留名的信心『荡』然无存。
殷清风看出他们多少有些灰心,他说道:“想要取代农税的前提,是工商要相当繁荣。而繁荣工商的前期阻力是工匠太少,后期阻力是货殖的种类太少。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一,要从各世家手中解救更多的匠户---这天下间大多匠户掌握在他们手中。第二,要培养更多的工匠。”
“解救匠户?”
四个人一时没反应过来。
“对!解救匠户。只有更多的匠户成为自由民...这么说吧,清风的想法是,这天下人口,四成是农民、四成是工匠、一成是商贾、半成是兵卒、半成是官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