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后来外孙得出一个结论:齐一人之家只是基础,格物致知才是真正的大学问。
如何格物又如何致知?无非就是多看、多听、多问、多想、以及多做!
多看,离开书屋,走到市井当中去,去看看这世间的百态;走到群山大川去,去领悟这自然之道。
多听多问,子曾经曰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更有“一字之师”的谦卑。可见,这天下处处都是学问,求学问不能只拘泥于典籍,哪怕是一个乞者也会有给出一些启发。
多去想,将自己学到内容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学问,而不是张口闭口的子曰子曰。
读书不能读死书,也不能死读书。
读死书让人不知变通、不能活学活用,认为书上怎么说就是什么,有些书只是着书立传者的一家之言,不能太过认真的;死读书是说人不能以死板的方式去读书。
多做,只有自己亲自去做了,才知道农民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有多辛苦;只要自己亲自去做了,才知道作为一个普通庶民面对强势豪门的时候是多么卑微、辛酸与无奈;只有自己亲自去做了,才会知道庶民对皇室有着什么样的期待...
只有自己体验了领悟了,才能真正的做到治国平天下。”
沉默了一会儿,颜思鲁说道:“好一个不拘泥于典籍、好一个融会贯通、真是好一个多看、多听、多问、多想、以及多做啊~~~”
他转向自己的子侄,“你们认同清风的求学治学之言吗?”
他又转向殷清风,“他们是跟随老夫求学的,这个问题,老夫应该问自己才是~~~”
他支起手杖站了起来,“老夫的先父不满二十岁便被任为南梁的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二十年,官至黄门侍郎。北齐为北周所灭,又被征为御史上士。隋代北周后,老夫随先父到了大兴城,住进了通化坊的这处宅子,做了大隋的秘书省东宫学士、校书郎。
若是老夫像你刚才说的那样,在走出建康城、一路走到大兴城时做到多看、多问,多想,近五十载的光阴里老夫也不会困于那三尺书房内。
可惜,老夫这些年只是在校书、读书、教书。
老夫教导后辈多读书才能知晓先贤的训导,但是今天听了你的言语,才晓得原来老夫一辈子都在读死书,也在死读书。
现在....你和老夫说说,你当初是怎么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