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永世帝唐 > 第三百三十一章 马周辩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是,如果这么解读,那就把“时”、“习”、“知”、“愠”四字都解释错了,对全章主旨的领会也就不准确了。”

颜氏族人既有些自愧他们就是这么理解的,又期待马周接下来的解释。

“人们都如此“误读”,主要原因在于只是一句句地孤立求解,未能用孔圣师的“学”的概念在这三则里统一来解读,也没有联系本篇其他则和其他篇来解读。

殷侯曾对周说过,本篇既然被称之为《劝学篇》,世人理应准确理解何为“学”。只有知道“学”为何意,才能懂得接下来孔圣师要表达什么。

殷侯的结论是:孔圣师所谓的“学”,是指学习做人的道理。

《学而篇》第十四则:“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和《学而篇》第七则子夏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两则与第一则遥相呼应,极好的验证了“学”的本意为学习做人的道理。

所以,认为这一章所说的“学”是泛指一切学习活动,恐怕脱离了孔子的本意。

既然“学”是学做人的道理,那么,“时习之”的“习”就不会是“温习”之义。因为掌握这种道理主要不在于“记住”什么,简直无须担心忘记而“时习之”;这个“习”应解读为“实践”。

“时”也不是“按一定的时间”,或“随时”、“时时”的意思,因为实践一个做人的道理,是不可能预先排定时间的,没有出现特定的情况,又不是故意炫耀的话,就不能进行;所以这个“时”理当是“时机”的“时”。

“时习之”是说一有机会就实践之。”

“实践之”?难怪殷清风之前会说“格物致知”呢。原来根源在这里啊~~~

“这一则作为《论语》首章,孔圣师的本意只想告诉世人“悦”与“乐”的前提明显是“学”。学习做人的道理会“乐”、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会“悦”。否则,何谓之劝学篇?”

颜思鲁感到万分沮丧。

到底是颜氏的传承曾经断过,还是某个先祖曾篡改过经义,还是颜祖回当初领悟就是错误的?怎么感觉这马周的解释才更符合孔师之道?

“如此,学了做人的道理,又一有机会就付诸实践,这样自然品德与才学都不断进步,不仅自己感到欣慰,别人也会嘉奖称赞,从而人望越来越高,以至盛名远扬,远方的人也慕名前来求教、结交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不是必然的,于是孔圣师又提醒说:即使没有人来求教结交,亦即名气还不够大,也不必懊丧生气,这样表现才算得上真君子。

这就是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这句话中明显蕴含着“学”的真正目的:理当是争取成为君子。

由此可知,把“人不知”译作“人家不了解我”,又是误译:这“人不知”,乃相当于在《学而篇》第十六则、《季氏篇》第三十则和卫灵公篇》第十九则中三次重复的“人之不己知”,和《卫灵公篇》第十四则中说的“莫己知”。

那四则的内容可归结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故含义是:要是没有远方的朋友来,说明自己知名度还不高的话。又,可见三个“不亦”都是语气词,前两个表示加强的语气,后一个表示委婉的语气,都不能译作“不也”。

所以...”

马周有种意气风发的感觉:“殷侯说,此《学而篇》第一则的解读应该为:人,首先要学做人的道理,再时刻去实践它。当一个人的德行到了,自然就有人慕名而来向你学习请教。如果没人来,也不用沮丧,继续坚持学习坚持实践就好

同样,当有人向你请教向你学习,也不必沾沾自喜。要知,天道之道无穷无尽,吾等得到的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此,为劝学之精要!”

颜思鲁慢慢合上眼帘。

他能反驳什么?对比马周的解释,他认为的“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那些真的是落与下乘啊~~~孔师为一代圣师,怎么可能说出如此下乘的言语?

一定是有人篡改了颜祖回留下的经义!否则,颜祖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十八年的时间都跟随在孔师身边,如何会误解孔师之言?

殷清风知道颜思鲁等人在纠结什么,又为什么而痛苦。他很想对颜思鲁说,你们不应该尊崇那个老不死的,你们的老祖宗就是他害死的。

颜回自幼家贫,但聪明好学志向远大。孔子经常夸奖他,要同学们向他学习。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人物,仅仅三十一岁,便死在孔子的手里,这不能不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不然的话,后人不会只说孔孟之道,而要说孔颜孟之道了。

颜回是一个又听话又懂事,学习又刻苦的好学生。对颜回来说,老师的话,就是他的行为准则,贯彻起来保证不走样。他不会让老师有半点失望,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