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永世帝唐 > 第三百八十二章 霸道郎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

要不要问的这么狠?

殷清风无奈的解释道:“根据史书一点点推导啊。

西周到了周厉王统治时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不得已,周厉王任用的大臣实行“专利”政策。一纸公文将山林资源收归中央拥有,禁止平民打鱼狩猎,取缔私田增加税收。

这一系列政令,闹得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于是,西周首都镐京,也就是咱们梧桐新村附近的平民开始暴动了。

这里的“国人”是指西周和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

国人暴动后,周厉王已无法回到镐京,太子静也不能马上继位为王。在这种形势下,召公与周公代行王政,并改称年号为“共和”,史书称为:“周召共和”。

周召共和后,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尽管有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周宣王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最终被犬戎所灭。

根据这个记载,从国人暴动往下计算到东周的建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再到前汉的建立,再从前汉、后汉、魏晋等等朝代存在的时间,算到现今的武德年,差不多就是这么长久了。”

繁星吐了下香舌,仰慕的看着殷清风。

“再说刚才的话题,”殷清风继续说道:“从国人暴动推导到大唐,可以计算有多久的时间,同样,司马公也依照先秦史书的记载往前推导。

至于怎么推导,就像我刚才说的,他凭着推测二字而完成《史记》的。

我们现在书写的笔体,有行书,草书,隶书等,都是汉代以后古人们逐渐演化出来的。

而汉朝之前,则是秦朝统一文字的小篆体。再往前,据说是始于夏代伯益所创大篆体。

但问题是,我们见不到夏代的大篆体,也没见过西周时期的大篆体。

所谓文以载道,同样文也载史。

传说,在《易经》和《诗经》之前,还有《三坟》、《五典》、《八索》和《九丘》以及《河图洛书》出现过。

《三坟》是三皇的书,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是五帝之书,是指记录五帝事迹的五典。

八索为《道索》、《政索》、《牧索》、《天索》、《地索》、《水索》、《山林索》,每索八篇,共六十四篇。

据传是黄帝时一个国君所着,也有说是伏羲时代的书籍,

九州之志,谓之《九丘》,所以说《九丘》是为一部实物地图地理书,有可能是一幅画着山川河流的画。

《河图洛书》是伏羲时代就存在的图案,后世将这图案汇编解读后,逐步形成了一部古老的书籍。

据说,《易经》等古籍就来源于这图案。

可不管后人的典籍里把《三坟五典》等记载得再详细,我们今人没见过,就不能理直气壮的说它们存在过。

同样,后人见不到《三坟五典》,也就不能理直气壮说黄帝伏羲存在于哪个年代,他们做的事情是不是像《史记》等典籍里记录的那样。”

“那...”繁星不知该不该问,“国人暴动之前的历史,是把它们当做是真的还是假的?”

殷墟找到了,甲骨文也定『性』为商朝人使用的文字,白皮猪们就承认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朝,但他们不承认有夏朝的存在。

它们的理由是:没有发现关于夏代使用过的文字。

这个就踏马的不讲理了!

一九五九年夏,我国着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

之后多年的考古证明,这里是宫殿规模的遗址。

但遗憾的是,在出土文物中只有二十个被称为文字“符号”。

这个遗憾就成了白皮猪攻击和污蔑的理由。

认为如果中国人把这个符号当做“夏文”,那么夏代的文字不够成熟,不成体系。所以...呵呵呵...

虽然仓颉这个黄帝时期的造字史官可能是后人杜撰出来,但中国的文字真的就是从甲骨文开始的吗?

白皮猪无法回避以郭沫若为首所提出的,“甲骨文是一门相当成熟的文字”。

这句话的含义就很清晰了:甲骨文之前绝对有别的文字存在,或甲骨文的定型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期。

.......

.......

算了,不为这些破事儿费心思了,反正小爷也不是考古学家。等把这个地球上的人都虐一遍,咱大中华还不是想说啥就是啥?

为了这个目标,干!

殷清风笑道:“强大的人,说啥就是啥!把所有怀疑的人都干掉了,就没人怀疑了!”

繁星憋着嘴看着殷清风,“郎君,你这叫文不对题,所答非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