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可他选择了沉默。

老僧人见状道:“佛在哪里?”

玄觉望向四周。

老僧人道:“你……我……又算什么?”

玄觉犹豫了一下,伸出两根手指。

老僧人不语,弯腰道:“您是尊者。”

玄觉笑了笑。

老僧人便要离去。

有人突然说了一句:“这不是东渡国的和尚吗?他们吃肉,算什么和尚!”

老僧人顿了顿脚步,并未说什么,而是就此离去。

而玄觉也下台了。

一僧人却上台宣讲吃肉的祸处,他绝口不提那老僧人的事,然而,旁人才说了那老僧人吃肉的事,他如此作为,不免叫人多想。

那僧人道:“诸余罪中,杀业最重。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僧人道:“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世人愚昧多不知。”

愚昧的世人听闻这话走得更快了,谁也没想到就是看个热闹,也能牵连上自己,谁愿意自己被说呢。

那僧人还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鲜血淋漓味足珍,一样苦痛冤难伸。设身处地替他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他说的越多,人越不爱听。

谁家不吃肉?

这年头,肉才是稀罕物。

倘若叫他们不吃肉,还不如叫他们去死。

一彪形大汉忍不住上来道:“我吃肉又如何?没见着有什么报应。你这和尚怕是胡言乱语欺诓众生。”

那僧人也是极有才学的,直接引经据典道:“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

那彪形大汉许是上过几年私塾,竟也听懂了,闻言只是大声嗤笑:“你这和尚也是有趣,说什么来世今生,还不是欺诳人的话。”

“一切众生皆是前世之六亲眷属。昔日寒山大士游化人间,见一户民宅娶亲,锣鼓喧天,席开百桌,即以天眼观之,不禁流泪叹道:“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牛羊为上座,六亲锅内煮。”一语道出无始劫来,一切轮回六道之众生,皆是吾人累劫之亲眷,只因众生无明覆心,未能了见。”僧人并不惧怕彪形大汉的胡搅蛮缠,甚至还求之不得,总好过他一人唱独角戏,活似个引人发笑的丑角。

台下,玄觉听了一会儿,对了然主持道:“师父,回去吧,没什么了。”

了然主持道:“走吧。”

了然主持此刻还记着玄空刚刚做的事,打算回寺惩治一番,免得跟人间似的,乌烟瘴气,勾心斗角。

佛门乃清净之所,怎么能弄成这样子。

两人正要离去,听闻了那彪形大汉来自于灵魂的发问:“按照你说的,杀猪下辈子变猪,吃鱼下辈子变鱼,那我岂不是杀人就好,下辈子还做人。”

场上安静了,不知如何做答。

倘若回答是,岂不是鼓励他杀人;倘若回答不是,岂不是说,吃肉会遭报应这一说并不成立,岂不是说,佛门是假的,骗人的。

在场的僧人几乎都为难起来。

而被那僧人说吃肉要下地狱的人,一下子围了过来,如同引爆了油锅。

纷纷道:“说得对,说什么吃肉不好,明明是……”

“对,我作恶多端就多杀人嘛,下辈子照样投成人,我看还有谁敢阻拦我。”

“我……”

……

一瞬间各种声音纷沓而至。

辩台上的和尚懵了,他几时见过这种情况,什么时候不是他说什么这群老百姓就姓什么,怎么今天他们会这样,一时间,百思不得其解。

民众声音越来越大。

了然主持见状犹豫一下,拍了拍玄觉肩膀:“这一切是由你引起的,应当由你结束。”

玄觉本想否认,他都下台了,是那僧人自己滞留台上,又怎能说是由他引起的。

他差点儿脱口而出,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的自私浅薄不负责任。

如果今天不解决好这件事,百姓便会不信佛门,就会对佛门中人有偏见,如此一来,养育他长大的金山寺的僧人又怎么可能会好过。

他纵然不惜己身,又怎能不在乎那些对他好的人身。

因此,他得上去帮忙。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解决,然而,他必须解决。

他上台:“听我说。”

他的声音并不大,完全压不住这喧闹的场面。

台上的那位僧人低声怅然道:“是我连累你。”

玄觉不答,只平静打坐,口中颂念佛经:“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