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穿越 > 买宋 > 第315章 诗酒财气大词人(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5章 诗酒财气大词人(二)

而苏轼的话,要知道在当时,他可谓是酿酒专家了啊。

比如他在黄州酿造过蜜酒,在定州酿造过松酒。

在广东惠州苏轼酿造过桂酒,就是用生姜、肉桂作配料酿成。

这种酒温中利肝,轻身健骨,养神润色,常服可延年益寿,苏轼称这种酒是天神的甘露。

而且苏轼在海南时还酿造过“真一酒”。

“真一酒”就是用白面、糯米、清水为原料,酿成后呈玉色,酒性温和,是上等好酒。

苏轼特为此酒写过“真一酒歌”,说此酒“庄而和”,是“天造之药”。

所以取名为“真一”,是因为作者“自酿”,与诗中的“人间真一东坡老”相合。

而宋朝爱酒的名人除了苏轼外,还有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李清照。

李清照,字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她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宋代词坛上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她一生可以说是饱尝人间甘苦,经历了太多的不幸。

李清照天赋的才华,不朽的词作,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有评论家把她和屈原、陶潜、杜甫相提并论。

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

李清照的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把玩不忍释手。

李清照生于济南明水(章丘),其父李格非熙宁九年进士及第。

《宋史?李格非传》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二岁时,生母去世。由年高还乡的祖父和二位伯父母抚养。

小清照聪颖早慧,为祖父所钟爱,并为之启蒙。

五岁开始涉猎诗、史及百家之书,出挑得既活泼灵秀,又端庄矜持,四邻八乡人见人爱。

李清照十六岁以前,在故乡明水度过。

不停息喷涌的明水百脉泉,是养育她的地方。

夏秋季节,她曾游溪亭,莲湖。

家乡的秀美风光,是她创作的源泉。

1099年,李清照十六岁时,随父亲李格非迁到京城汴京。

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赵挺之为吏部侍郎。

这一年,李清照写了两首小词,清新、秀丽、隽永,一鸣惊人,鼓舞她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一首《如梦令》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词作者从小就嗜酒,喝醉了酒,划着小船,误入荷花深处,惊一滩鸥鹭。读来使人如闻荷香,如临其景。

另一首词《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频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早归。

这首词上篇写游赏秋景的喜悦。

下篇写归去时的依依不舍。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的心情。

语言像秋风秋水一样自然,让人如临其境。

李清照十七岁时,写了一首《如梦令》词,名气也很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夜里喝多了酒,春眠不觉晓,残酒未消。

夜来风雨声,作者想到,海棠花快谢了,绿叶更肥了,不像女佣人那样有肝无心。

李清照18岁,嫁给21岁的赵明诚。

当时赵明诚是太学生。赵明诚是赵挺之的第三子。这一年李格非仍为礼部员外郎,赵挺之是礼部侍郎。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合,岂止是“郎才女貌”,而且是“夫妇擅朋友之胜”。

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他们的才华都是百里挑一的,当然,李清照的文才在赵明诚之上。

对史书碑文的共同爱好,把赵明诚和李清照紧紧地连在一起。

为了购买碑文书籍,他们宁可素衣粗食,甚至典当衣物也在所不惜。

赵明诚每到相国寺购买碑文时,总不忘买回一些干鲜果品,处处体现丈夫对妻子无比的关爱。

有一次,赵明诚得到一付书中珍品。

白居易书写的《楞严经》。他首先想到自己的妻子,并亲昵而敬重地称之为“细君”。

白帖一到手,他立即骑上马,飞奔往家赶。

回家后,与妻子共赏识。二更已过,仍没有睡意,兴奋不已。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当李清照浸醉在新婚生活的幸福中,遭到了不测风云,使她成为北宋末年朋党之争的受害者。

1102年,李清照19岁,北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即建立元佑党人碑,是北宋朋党之争的结果。

元佑是宋哲宗的年号,元佑党人碑是宋哲宗年间当权的309人的黑名单,苏轼列在榜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