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科幻 > 人世天劫 > 第二百四十三章 永生的代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四十三章 永生的代价

“倒塌的过程,”张静怡也沉思着说:“就象是人死了,有机分子开始分解,重新物化,回归自然,成为基本粒子……”

长久以来,两个基本的信念一直是科学家们从事研究活动的内在动力:1、外部世界以其固有的规律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科学的目的正在于如实地描述这个世界;2、事物的产生总是有确定原因的,科学理论就在于追寻自然事物所服从的因果律,以便对自然过程作充分解释和精确预测。

上述两个基本信念由于科学家们在宏观领域内创造的伟大奇迹而受到鼓舞。然而,量子力学的出现却颠覆了这两个信念,它公然宣称:一个微观事件的“发生”直接依赖于我们对它的观测,而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解释和预测仅限于概率性。量子力学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应用层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量子力学对亚原子世界的解释是最终的吗?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率先对此表示质疑,从而在他与量子物理学家之间引爆了一场着名的争论。这场争论的哲学意义甚至超过了其物理学意义,值得今天的人们继续回味与反思。

“张司令官说得太对了!”琼斯露露说:“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们的,生命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特殊,它只是自然演化过程中的最后一环。”

“虫洞”的概念最早于1916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提出,并于20世纪30年代由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加以完善,因此,“虫洞”又被称作“爱因斯坦—罗森桥”。一般情况下,人们口中的“虫洞”是“时空虫洞”的简称,它被认为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捷径”,物体通过这条捷径可以在瞬间进行时空转移。但爱因斯坦本人并不认为“虫洞”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虫洞”在后来的几十年中,都被认为只是个“数学伎俩”。

1963年,新西兰数学家罗伊·克尔提出假设,使得“虫洞”的存在重新获得了理论支持。和人类一样,恒星也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克尔认为,如果恒星在接近死亡时能够保持旋转,就会形成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动态黑洞”。当我们像电影中那样沿着旋转轴心将物体发射进入后,若是能够突破黑洞中心的重力场极限,就会进入所谓的“镜像宇宙”。《星际穿越》中的宇航员库珀在黑洞中所处的“超维度”空间,其实就可以被看作是对“镜像宇宙”的一种解读。从宇宙进入“镜像宇宙”,本身就是一次“时空穿越”。

“为什么是最后一环,不能再进一步进化了?”

“银河系虫洞说”源自在暗物质研究上取得的突破。暗物质是指不与电磁力产生作用、无法通过电磁波的观测进行研究的物质。与“虫洞”不同的是,人们已经通过引力效应证实了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存在。的里雅斯特国际高等研究院课题组在2013年绘制了一份非常详细的银河系暗物质分布图,将其与最新研究得出的宇宙大爆炸模型结合后,发现银河系中不仅具备存在“虫洞”的条件,甚至整个银河系都可能是个巨大的“虫洞”。

琼斯露露说:“可能你们没注意到,搭建过程到了最后,我已经无法再往上加任何一小块积木了。这就说明,这个过程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永远搭建下去!”

近距离伽马暴可能灭绝任何比微生物更加复杂的生命形式。由此,两位天文学家声称,只有在大爆炸发生50亿年之后,只有在10%的星系当中,才有可能出现类似地球上这样的复杂生命。

宇宙或许比先前人们想象的要更加孤单。两位天体物理学家声称,在可观测宇宙预计约1000亿个星系当中,仅有十分之一能够供养类似地球上这样的复杂生命。而在其他任何地方,被称为伽马暴的恒星爆炸会经常性地清除任何比微生物更加复杂的生命形式。两位科学家说,这些的爆炸还使得宇宙在大爆炸后数十亿年的时间里,无法演化出任何复杂的生命。

科学家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伽马暴有没有可能近距离击中地球。这种现象是1967年被设计用来监测核武器试验的人造卫星发现的,目前大约每天能够检测到一例。伽马暴可以分为两类。短伽马暴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两秒钟;它们很可能是两颗中子星或者黑洞合二为一的时候发生的。长伽马暴可以持续数十秒钟,是大质量恒星耗尽燃料后坍缩爆炸时发生的。长伽马暴比短伽马暴更罕见,但释放的能量要高大约100倍。长伽马暴在短时间内发出的伽马射线,可以比全宇宙都要明亮。

持续数秒的高能辐射本身,并不会消灭附近一颗行星上的生命。相反,如果伽马暴距离足够近,它产生的伽马射线就有可能触发一连串化学反应,摧毁这颗行星大气中的臭氧层。没有了这把保护伞,这颗行星的“太阳”发出的致命紫外线就将直射行星地表,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足以导致一场大灭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