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重来1988 > 第55章 走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董家赵大妈擅长走油,老姜家刘姨擅长面食。

晚上的时候还特意送来各种面食,有的是鱼的形状,有的是寿桃的形状,这些东西统称驹。

上班的时候,大家带的也多是各种面食和油炸食品。

其实,这个时期的人也没有谁天天顿顿吃食堂。

哪怕单位补贴一部分饭票。

就像没人会三天两头到饭店吃饭一样。

到饭店吃饭大家都称为下馆子,是一件稀罕事儿。

主要原因在于此时整个社会对粮食、蔬菜、肉类等各种食物的生产能力还不够强大。

人们用在吃饭上的钱跟工资的比例还是略高的。

80年代末,在东北地区,人们的工资已经比80年代初高出好几倍了。

主要不是体现在基本工资上。你要回家问你爹妈说你那时一个月工资是多少,他们多半说五六十、七八十之类的。但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各个厂矿企业开始讲经济效益了,奖金一般都比工资高。平均下来一个月两三百很常见。

不过,用在吃饭上的比例还是有点高。

下馆子,一个人起码得四五块钱。

最便宜三块钱只能喝一碗混沌,当然是大汤碗,干货也比较多。

可混沌馅儿多半是五花肉。

这是当下最便宜的肉。

80年代以前,肥肉比瘦肉贵,所以有句话叫挑肥拣瘦。

80年代以后,老百姓生活渐渐提高了,人们更喜欢吃瘦肉,所以瘦肉开始比肥肉贵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会儿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猪也越来越肥了,瘦肉也就越来越少。

肥肉还能炼一炼油啥的,五花肉就不伦不类了,不良商家就用来以次充好。

这是饭店里,食堂也大致相当。

在食堂吃饭,略好一点的话,得两三块钱。

差一点的也不会低于一块钱。

工厂不是学校,你不可能买俩馒头躲在宿舍里沾大酱吃。

所以,大家时不时自带饭菜到单位吃。

有时就带点菜,到食堂买俩馒头或买几两米饭。

“秀才!你看我家炸的鲅鱼好不好吃?”

李青指着自己饭盒里的鲅鱼块儿说。

“嗯,我尝尝。”陈凡举起筷子。

“我也来一口!”

冷不防,一张长脸伸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