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9年12月,伯纳斯·李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 Internet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被广泛推广应用。
国际互联网Internet 其实在1960年代就诞生了,为什么没有迅速流传开来呢?
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联接到Internet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网络的权限也很分明,而且网上内容的表现形式极端单调枯燥。
网页通过一种超文本方式,把网络上不同计算机内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从一台Web服务器转到另一台Web服务器上检索信息。Web服务器能发布图文并茂的信息,甚至在软件支持的情况下还可以发布音频和视频信息。此外,Internet的许多其它功能,如E-mail、 Telnet、 FTP、 WAIS 等都有可通过Web实现。
美国着名的信息专家《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教授认为:1989年是Internet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WWW技术给Internet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Web浏览的方式给了互联网靓丽的青春。
2017年,伯纳斯·李因“发明万维网、第一个浏览器和使万维网得以扩展的基本协议和算法”而获得2016年度的图灵奖。
图灵奖专门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其名称取自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英国科学家艾伦·图灵,这个奖设立目的之一是纪念这位科学家。
图灵奖对获奖者的要求极高,评奖程序极严,一般每年只奖励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只有极少数年度有两名在同一方向上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同时获奖。因此,尽管“图灵”的奖金数额不算高,但它却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
一直到陆泽重生,都没有一位获得图灵奖的中国籍计算机科学家。
陆泽很想在以后得到这个图灵奖,而且从往后几十年的获奖者的贡献领域来看,发明WWW算是对他来说最简单的一项,其他人的贡献领域他不确定是否在研究中或者已经研究完成了,只是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陆泽手上的这些软件系统越多,对中国尽早加入国际互联网越有利,这些都是以后谈判的筹码,而现在他只需要默默地在家把这些代码敲出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