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稍微一闲下来,托马斯也会想念片场那种紧凑的生活,但他又不想月月都那么忙碌,充实归充实,放松还是需要的。
再加上他对自己的本职爱好还是愿意花心思的,从遇到莱曼之后,不断的进步。当然,也只有对莱曼的电影,他才特别上心。
要知道,除了跟扎导合作过一次,他基本没跟其他导演拍过戏......
然后前几天,莱曼又拿出了一个新的创意,还要求他熟悉纪录片的拍摄风格。
不过项目名字挺奇怪的,叫《第九区》。
......
《第九区》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
原时空,南非新人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只花了3000万,鼓捣出了这部科幻、惊悚的荧幕经典。
以B级片那样的塑料感,粗糙的构图,全美拿下1.18亿,全球近2亿,并在那一年的档期首周收获3700万(没多少宣传,靠着网上自来水和雅虎社区的巨多好评))超过1.7亿美金制作的《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成为新一周的票房冠军。
后来很多人称赞这种风格为后现代美学——无序、审丑。
但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却在采访中说,他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每天烦恼的不是如何拍得更好,而是怎么节约资金把电影拍完。
换句话说,后现代美学可能是有,但绝不是带着股塑料味的服化道,以及冒出风险去南非贫民窟实地拍摄,因为剧组没钱在安全的地方构建外景。
想想看,3000万的科幻片,还是讲得外星人的故事,纵观影史,有预算这么低的吗?
为了省钱,所牺牲的不止是画面,甚至在演员上也大多采用素人,因为这些人便宜,便宜就意味着表演上的不成熟,好几个穿帮镜头都是人员站位不成熟造成的结果。
而且身为一部科幻片,特效场景都没几个,外星人的飞船和武器装备更是粗陋的一塌糊涂,感觉还不如地球人的科技发达,结果外星人可以星际航行,类似的反差感,怎么说呢,都是这电影不足的地方。
说白了,这电影能拍出来,全靠导演拼命节约,就这样上映后还成功了,还在奥斯卡上豪取四项大奖提名,口碑票房双丰收,足见《第九区》的魅力——哦,对了,那一年刚好遇上《拆弹专家》和《阿凡达》,夹杂着两部留名影史的,是预算3000万的《第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