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好莱坞传奇导演 > 第1171章 过时的《丁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为什么?

《洛杉矶时报》是这么点评的:“《丁丁历险记》显然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尽管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但是在这部动画上映之初,我其实并不是非常的看好。因为之前有几部类似的动画都遭遇了不同的失败。

第一部是2001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投资1.37亿美金的电影,最后票房只有3200万。关于赔本的原因众所纷纭,我认为,除了缺乏一个吸引人的剧情主线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当时人们对CG真人电影的接纳度不够;

到了2007年,预算1.5亿的《贝奥武夫》上映,北美票房为8200万美金,全球总票房1亿九千多万,也是赔了,但第一个实施了利用真人建模动画角色的路子,让观众初步了解了这样的方向。

《贝》其实本事故事也算热血、精彩,但是仍然没有让人感到拍手叫好的地步;

再就是2009年末、10年上半年《阿凡达》的热映,一举推广了3D电影的概念,它对于以后3D电影的普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本身它的噱头可不是CG动捕,那只是其中加分的一项。

那对于我来说,看完《丁丁》,3D效果还是赞的,比大部分伪3D片感官更舒适,并不刻意,而且故事也讲得顺畅,能看得出制作团队的用心。

比如丁丁的材质比一般的三维动画要做的精细,观影过程中你甚至可以看到角色的头发丝和皮肤的小雀斑。

甚至说对那些喜欢英伦范和复古风的影迷,在这部电影中会体验到操着欧洲口音英语的丁丁对抗拿着老式机关枪的歹徒。

但也仅限于此了,它终究给不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所以很遗憾的是,《丁丁》的存在还是证明了用动捕的方式填充动画CG是一种错误的思路,特别是当它定位儿童、青少年市场,但这两个年龄段的观众却对此毫无兴趣的时候。”

相比纸媒的委婉,网络上的一些影评自媒体可就犀利多了,尤其是某位大v带着刺的发声——只能说:斯皮尔伯格的那套东西有些过时了。

“看《丁丁历险记》给我一种很别扭的观影感受:说还原吧,丁丁的翘发造型、小狗白雪、阿道克船长的船长服、杜邦兄弟的拐杖礼帽都跟原着别无二致。

只不过,从2D的平面简笔漫画,翻新至形象更为细腻逼真的3D动作捕捉动画,怎么看都跟童年的记忆挂不上勾,一入眼,心里就觉得不对味。

当然,本片有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两位好莱坞顶级商业导演坐镇,节奏感是一如既往的好。

寻宝解谜悬念迭起,各种追逐冒险打斗的场面更是连番上演,但就是让人感觉习以为常、波澜不惊、不够引人,我前面的一位观众甚至看睡着了,且回味一下,总感觉它是《夺宝奇兵》的动画版,忍不住就想说一句过时了。

说过时,可并非是想借此哗众取众。

而是真的细看斯皮尔伯格近些年商业片的风格与时代审美的差距做出某种个人化的判断。

仔细想想,近些年由他执导的《逍遥法外》、《夺宝奇兵4》、《丁丁历险记》这几部手法偏常规、商业意味浓的影片中。

嗯,《人工智能》、《幸福终点站》、《少数派报告》、《慕尼黑惨案》这几部体现出较强个人艺术风格的影片则不在讨论的范畴之内。

换句话说,当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展现艺术个性的时候,他依然是好莱坞当之无愧的顶级电影大师。

但当他以常规的商业套路拍一部票房意图明显的大片之时,很明显能看出商业手法已经明显落后于更为犀利与前卫的莱曼-拉斯特、克里斯托弗-诺兰、迈克尔-贝、扎克-施奈德、吉尔莫-德尔-托罗等人。

非要举例的话,看看《坏家伙》、《第九区》;看看《黑暗骑士》、《盗梦空间》;看看《变形金刚》、《绝世天劫》;看看《环太平洋》、《哥斯拉》,哪一部不比上述电影在矛盾和商业把控上更好,观众更买账。

市场是骗不了人的,我总感觉斯皮尔伯格导演还是在用他那一套大众化、最平和轻松的方式来娱乐观众,但这种老套的手法也许符合全年龄层观众定位的需要,但已经无法给观影经验丰富的影迷造成足够刺-激。

再简单来讲,就是高-潮与多巴胺的释放。

观众看《黑暗骑士》会对里面小丑与韦恩老爷的争锋兴奋不已;看《第九区》主角变成大虾操控外星战甲大开杀戮的时候也会跟着激动;看大黄蜂变身也会很爽;看哥斯拉与穆托大战,影院呼声就没停过。

但上述的几部电影有这样情绪释放的高-潮点吗?

没有。

影片的调子从头到尾过于平和,各种冒险和打斗都被过流畅的镜头以一种欠缺波澜、无惊无险的方式展现,无论面对何种险境,丁丁和阿道克船长都能情绪稳定地化险为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