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科幻 > 无人驾驶帝国 > 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三样VS老三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三样VS老三样

这天晚上,313寝室展开了一场关于“新三样VS老三样”的热烈讨论。

陈瑞来首先引出话题:

“最近,我看了一篇李国安撰写的《“新老三样”叫板的欢腾》。

文章讲到,汽车和社会的关系,从来没有像那个时代一样,是如此的刻骨铭心。

他们曾是时代的印记,世人的宠儿,但最终都渐行渐远,在历史的拐角处,留给人们一个越来越模糊的背影。

从‘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富康,到‘新三样’———凯越、花冠、伊兰特,这是一个关于汽车和时代的故事。”

何建国诧异地说:

“啊?还有这样的说法?

我只听说过——

70年代的老三样: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80年代的老三样:冰箱、彩电、洗衣机;

90年代的老三样:空调、电脑、录像机;

21世纪的老三样房子、车子、票子!

当然,老三样往前推,也是新三样!

哈哈!”

李铁柱说:

“我还听说过蔬菜的老三样:土豆、大白菜、萝卜;

乐队的老三样:吉他、贝司、鼓!

但没听说过汽车的老三样!”

王光明赶紧发言:“我倒是听说过!这样吧,陈瑞来,你继续给我们吹吹牛皮嘛!”

沈笑夫、刘力兵附和道:“让我们长长见识嘛!”

陈瑞来看到大家伙儿兴致挺高,立马来神了,语气激昂地说:

“先来说说桑塔纳。

从来没有一款车,能够像桑塔纳那样,持续畅销20多年,累计销量接近300多万辆,售价经历了从二十几万到七八万这样的巨大跨越。

桑塔纳在我国的历史沿革中见证了时代和需求的变化!”

刘力兵抢过话头,说:

“我看过马丁·波斯特在《沪上1000天》这本书里描述过我国汽车社会。

这本书写道:

1985年7月,我们经历了首场汽车展览会———‘沪上汽车展览会’,感受到了华国人对现代精神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饥渴。

人潮如涌,狼堡的一支应急小队空运带来了宣传资料和700辆汽车模型,那些东西一眨眼就全部被取用一空。我们费力为一些重要的参观者抢救了几样东西下来。

桑塔纳(Santana)原是米国加州一座山谷的名字,当地盛产葡萄。这座山谷经常会刮起一股强烈的科罗拉多旋风,当地人把这种旋风也叫作“Santana”。

1982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研制出一款新车,它们选择以这股旋风来命名,希望这款新车能像旋风一样风靡全世界。”

陈瑞来手里拿着一本书,有板有眼地说:

“我国汽车合资,就是从桑塔纳起步的。

1978年,我国决定在沪上建一条轿车组装线,准备利用外资改造上海牌轿车。

当时的一机部向国际着名汽车公司通用、丰田、雷诺、奔驰、大众等发出邀请函。

丰田以正在和台wan洽商30万辆汽车项目婉拒,奔驰称不转让技术,其他公司都表示有兴趣。

1978年10月21日,米国通用派出访问团同我方谈重型汽车和轿车合作项目。在谈判过程中,通用董事长汤姆斯·墨菲向我方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为什么只同我们谈技术引进,而不谈合资经营(jointventure)?’

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合资经营’,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大胆的事。

相应的报告随后被送到了高层,高层做出重要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

由此,我国汽车工业的合资经营之路开始迈出脚步。

后来由于历史的机缘巧合,由德国大众而不是米国通用汽车获得这个重要的合资合营的机会。

1985年3月21日,沪上大众(现已更名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引进的第一款车型是桑塔纳。

在那个年代,我国人民对汽车产品、汽车技术的渴望,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马丁·波斯特在《沪上1000天:德国大众结缘华国传奇》中写道:

——和我们华国观众的热情几乎同样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古老的、50年代建造的苏联风格的沪上展览馆的气温。

在无法忍受的潮湿闷热中,在川流不息的人流拥挤下,我们几乎要窒息了。我们测量了一下当时那里的温度,居然超过了45℃,加上很高的空气湿度,更是闷热难耐。

我们只有用身体顶住才能防止我们的展台被挤翻,防止我们被那些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弄到一本宣传册的参观者压死。

这毫不奇怪,因为这是华国人最早能够仔细观察现代汽车的机会之一。

他们穿着白色衬衫、深色长裤,穿戴整齐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队伍里排了几个小时,就是为了能瞥一眼华国的未来技术。

他们好奇、惊讶地望着那些来自西方的最新车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