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摇滚教父 > 第391章 英国重金属新浪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你没法问他,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他从来就不曾与你同在,上帝从来不曾与你同在……”

录音室里,罗杰正在卖力的唱着,耳机中突然传来一声“Cut!”,把罗杰吓了一跳。

转头看过去,视线正好对上录音师带着歉意的表情。

“凯文,这里是录音室,不是片场!能不能不要用那个好莱坞的玩意?!”

罗杰没好气地对着麦克风吐槽了一句。

这个名叫凯文的录音师是迭戈团队的新成员,在十几年前,曾经是一位很有名的录音师,后来转行去好莱坞做了导演。

凯文在好莱坞打拼了十几年,执导过近十部电影,大多数是几百万美元的小制作,但也有两部对外宣称的成本高达两三千万美元的中等制作,倒也算是混得风生水起。

只不过,在两年前,这位导演搞砸了一部投资高达两亿美元的超级大制作,然后就再也找不到任何和电影有关的工作,只能无奈回到乐坛,继续当一名收入微薄的录音师。

——这个收入微薄,是和导演相比的,事实上,绝大多数专业录音师的收入都要超过普通中产阶级。

当然,哪怕是金牌录音师,收入也和能够执导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的导演完全不在一个位面上。

独立电影圈确实有惨到饭都吃不上的导演,但一旦进入到主流商业电影的圈子,片酬七位数以上是很轻松的事情。

罗杰曾在一次闲聊中,听凯文抱怨过,以他的履历,哪怕让一部超级大制作扑到马里亚纳海沟去,也不至于彻底被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拉进黑名单里。

哪怕是圈外人都知道,在好莱坞高成本的商业电影里,几乎全部都是制片人中心制,导演对一部电影成败的影响甚至还没有主要演员大。

会造成这个结果,仅仅只因为凯文来自墨西哥。

如果换成一个纯粹的白人导演,或许不会再得到一线制作的机会,但最起码还能在低成本小制作中拿起导演筒。

这就是北美,很现实,也很讽刺。

无论反种族歧视的口号喊得再怎么响,肤色依然能够决定很多东西。

白人导演连续搞砸三部一线大制作都能继续找到工作,黑人导演最少也会有第二次机会。

但除了这两者之外的其它有色人种,失败一次就等于彻底告别这个圈子。

“抱歉,拍电影习惯了。我会尽快调整好状态。”

凯文挠了挠头,又说道:“罗杰,你刚才那一段,颤音太重了,这样听起来会很奇怪。控制一下你的气息,转音的时候不要刻意带出颤音。”

说完,凯文按下了播放键,让罗杰听了一遍自己刚才的表现。

“确实是这样。”

罗杰点了点头,隔着玻璃,对凯文做了个手势:“重新再来一遍。”

“你没法问他,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他从来就不曾与你同在,上帝从来不曾与你同在……”

…………

这首《上帝从未与你同在(God.Was.Never.On.Your.Side)》,是七十年代英国金属复兴时代最伟大的乐队,摩托头(Motorhead)的作品。

这支乐队也叫摩托党,很有黑帮味道的一个名字。

成员的标志性装束,也是一身黑色皮衣,像极了帮派分子,就差骑上一辆哈雷。

不过考虑到这支乐队来自英国,大概不会喜欢北美的标志性机车。

另外,摩托头的主唱和罗杰很像——某种程度上——他是主唱的同时,也兼任乐队的贝斯手。

不过外表就差得很远了,莱米-凯尔斯密特的外表是出了名的丑。

如果说右半张脸还算能看的话,另半边就……大概丑到不用做鬼脸就能吓哭小朋友的那种程度。

不过,虽然人丑,但莱米-凯尔斯密特和他的乐队,在金属乐上的造诣却是有目共睹的。

摩托头出过的专辑数量不算多(不算live专),尤其是进入到九十年代之后,不是在巡演,就是在去巡演的路上,压根没怎么进过录音室。

不过,只要说起英国重金属新浪潮运动,摩托头这支乐队是一定绕不开的。

七十年代末期,英国最为重要的三支重金属乐队,齐柏林飞艇、深紫乐队和黑色安息日,前两者彻底脱离了重金属,分别去玩起了布鲁斯摇滚和另类摇滚。

而黑色安息日也在邪典的路上一去不回头,再也没有碰过传统的“重金属”。

再加上当时以性手枪为代表的朋克浪潮崛起,这几乎让英国的重金属摇滚彻底死亡,因为除了齐柏林飞艇、深紫乐队和黑色安息日之外,没有人扛得起这面大旗。

不过很快,就有一批新的乐队,接过了前辈手中的旗帜,再一次让英国重金属复兴。

其中有两支乐队,分别叫做摩托头和铁娘子(Iron.Maiden)。

当然,威豹乐队(Def.Leppard)也很重要,不过这支乐队后来很快就沉寂了下去,只能算是昙花一现,远远没有摩托头和铁娘子那么坚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