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摇滚教父 > 第672章 百分之二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虽然在前期做了足够多的准备,但与环球音乐集团开战,依然打乱了乐队的许多计划。

尤其是当环球将突破口瞄准了那批来自黑人天王的版权,将劳伦斯兄妹牵扯进来的时候。

为了尽快搞定劳伦斯家族,以及【虫子】乐队的保罗起诉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乐队甚至连《血腥统治》的宣发都有些顾不上了。

这也导致,这张专辑的销量并不出色。

若是按照《摇滚圣经》系列作为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很难看。

发行一个月,实体专辑仅仅只卖出了四百万张出头,数字的付费下载数量也仅有不到六千万首次,相当于不到五百万张专辑的销量。

实体加数字,总计890多万,接近900万张的销量,在如今这个实体唱片产业大规模萎靡的情况下,已经是非常出色的成绩了。

但若是和《摇滚圣经》系列相比起来,这个数字却显得很难看。

除去这张《血腥统治》,《摇滚圣经》系列当中,哪怕是销量最低的一张,实体专辑加上数字专辑,全球总销量也超过了两千万。

——当然,这是按照“出货量”来计算的,而非零售端销量。

虽然说《血腥统治》本身的风格就不具备太强的商业属性,但以乐队的商业号召力,以及【量子音乐】的运作能力,再加上《摇滚圣经》系列的加成,怎么说都不应该只有这点数字。

Slayer的《血腥统治》销量确实很差,但一方面,Slayer本身就是一支小众乐队,另一方面,他们签约的只是一个小厂牌,专辑的发行渠道很差,宣发投入也很低。

一张专辑的质量和风格,确实会对销量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但更加重要的,还是歌手、乐队的商业号召力,厂牌的名气,以及足够多的宣发投入。

只要这几个条件得到满足,哪怕是一张烂到家的专辑,也是可以做到大卖的。

这样的先例,在唱片业数十年的历史中从来都不少见。

《血腥统治》在商业上的“失败”,亏本倒是不至于,但在高昂的宣发投入之下,这样的销量也确实没有什么赚头。

若是再考虑到资金回笼的周期,以及乐队自身的时间成本,至少这张专辑绝对算不上成功。

根据麦克唐纳的报告,这张专辑之所以“遭遇滑铁卢”,最大的原因,除了专辑的商业属性过低之外,还在于它正好在【量子音乐】与环球音乐集团开战的这个时间点发行。

《血腥统治》正式发行之前两周多一点,【量子音乐】刚刚给环球送上了一份“大礼”,理所当然地,环球也要“礼尚往来”一番,在背后做了许多的小动作,打压《血腥统治》的销量。

以环球音乐集团所掌握的资源,哪怕是陷入了困境,想要给竞争对手的项目搞点破坏,还是很容易的。

不用多复杂的手段,只需要买通一些大的连锁经销商,例如7-11等等。

甚至都不需要买通他们的股东或者真正的掌权者,只需要买通下边具体负责办事的人,在物流、入库等环节“合理地”拖延一些时间,或是在安排货架的时候,将《血腥统治》放在较差的位置上,就足以对这张专辑造成不小的影响。

再加上收买水军和职业乐评人去抹黑《血腥统治》这张专辑,引导负面口碑等等,都是非常简单有效的做法。

这些动作花不了多少钱,但效果却很明显,环球音乐集团自然不可能放过。

如果是正常的商业竞争,环球或许不会用到这些手段,至少也会保持克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否则,大家都这么搞起来,谁都别想好好做生意了。

不过,既然双方已经正式开战,那么用上稍微“越线”一些的手段,也是被默认许可的。

《血腥统治》本身的商业属性就偏弱,再加上环球音乐集团的出手打压,导致这张专辑的销量非常的不理想。

按照【量子音乐】市场部门给出的评估,根据环球接下来继续针对这张专辑的出手力度,《血腥统治》的最终销量,最高不会超过一千五百万,最低则可能连一千万张都达不到。

——在如今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像十年前那样,让一张专辑在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保持销量曲线平稳,早已是不可能的事了。

如今,一张专辑的运作周期往往更长,但一旦正式发行,都会尽可能低将所有的潜在购买者,在第一个星期就赶进零售店里掏钱购买。

一个月下来,《血腥统治》的市场潜力,至少在北美、欧洲等几个主要市场,已经是消耗的差不多了。

虽然如亚洲等一些地区上市较晚,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但这些地区从来都不是摇滚乐的传统地盘,能够贡献的销量聊胜于无。

按照市场部门的提议,在《血腥统治》这张专辑上,【量子音乐】应该考虑减少后续宣发资源的投入,以便节约成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