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摇滚教父 > 第775章 隔行如隔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回来晚了,更新有点晚,抱歉。)

“收购转卖,确实可以赚不少钱。哪怕保守一点算,如果这个计划成功,我们至少也有一百亿美元以上的预期利润。”

劳尔德-贝兰克梵在“预期利润”几个字上加重了语气。

紧接着,话题一转,又说道:“但是,和每年稳定数十亿美元的利润比起来,一百亿美元的‘预期利润’又算得了什么?如果能够稳定经营一家传媒集团,以新闻集团在北美的资产,每年少说也能为我们带来三十到四十亿美元的利润。一百亿美元?三四年就可以赚到了。”

劳尔德-贝兰克梵的这番说法,只不过是最简单的“数学”。

哪怕西方人不擅长算术,这也是一个小学生都会算的题目。

一次性的百亿美元收入虽然高,但在每年三四十亿美元的预期利润之下,却也算不上什么。

正如劳尔德-贝兰克梵所说的。

若是高盛能够在接手新闻集团的资产之后,将其良好地运营下去,只需要三四年,就可以赚到百亿美元的利润。

高盛集团手中的现金流非常的充沛,没有回报周期上的压力,自然是要选择回报更高的方案。

不过,问题在于……

每年三四十亿美元的预期利润,是建立在能够完整地继承下新闻集团在北美地区的传媒产业,并且将其有效地经营起来的前提之下的。

哪怕是一个对商业一无所知的人,也不会不知道,同一家企业,哪怕是其它一切都不变的情况下,换一个领导人,也会变得完全不同。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可以让一家企业起死回生。

比如说,将史蒂夫-乔布斯迎回之后,苹果公司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从一家快要倒闭的企业,变成现在炙手可热的大公司。

而一个失败的领导者,可以让一家风光无限的巨头,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从巅峰走向破产。

这同样有一个全北美人都耳熟能详的例子,通用汽车。

费迪南德纠结了片刻,还是犹豫着说道:“可是,老板,您认为,我们具备经营一家传媒集团的能力吗?这可是完全不同的行业……”

高盛的主要业务有很多,包括风险投资、债权、银行业、资产管理等等。

但无论怎么分类,都属于“金融行业”的领域。

虽然说,高盛在金融行业当中已经做到了这个行业所能达到的极限。

但这并不意味着,换一个行业,高盛同样可以做得好。

隔行如隔山,北美虽然没有这句俗语,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高盛并非没有对其它行业的投资,但都恪守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只投资,不干涉,或者至少是少干涉。

对于高盛来说,只要投资的公司股价能够上涨、能够拿出稳定的大笔分红,他们就完全不会在乎,投资的那家公司,领导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

然而,真正要去经营一家完全不同行业的公司,高盛是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的。

“我明白你的意思。”

劳尔德-贝兰克梵点了点头,又说道;“不过你倒是误会了我的意思。我们确实没必要亲自去经营新闻集团,我们也没这个行业的经验和人脉。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效仿其它投资的惯例,只控股,不干涉。”

“您是说……聘请一位职业经理人?”

费迪南德思考了片刻,说道:“假如几乎所有的股份都握在我们手中,一个职业经理人,恐怕很难压得住场子。”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为什么,几乎所有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最起码是站在决策层的那些职业经理人。

比如说CEO,比如说COO等等,都要求拥有股份?

这不仅仅只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也不是“给别人打工还是给自己打工”的问题。

而是,没有足够的股份、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职业经理人就很难压得住场子,让下边的人乖乖按照自己的吩咐办事。

若是这样的话,公司注定会处于漫长不断的内斗,对于一家公司的发展,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事实上,在整个北美,都极少有那种,一个大股东掌握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股份,然后撒手什么都不管,将一切交给职业经理人的公司。

至少,在市值数十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当中,是绝对没有这种例子的。

即便是有,公司也会陷入巨大的麻烦和危机当中。

若只是一笔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小投资”也就罢了。

虽然还没有做出详细的评估,但凭借着对金钱和数字的敏感性,费迪南德在罗杰提出合作计划的时候,已经得出了一个数字,若是按照这个计划,高盛想要得到新闻集团在北美地区的传媒资产,至少要花费三百亿美元的成本。

即便是高盛,也不可能拿三百亿美元的巨大代价,去做一个看上去就不太可行的“实验”。

尤其是,当这场实验一旦出现坏消息的情况下,就会让劳尔德-贝兰克梵在公司内的反对者蠢蠢欲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