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三国之兴汉封神 > 第三百四十九章 竹林深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进入庐江郡以后,刘晔就主动请命去天柱山说降陈策、梅成、雷绪等山贼,然后又有蒋干提出来随行,郑宝、许乾、张多闻知以后,也请命随行护卫刘晔和蒋干。

刘宠想一想也就答应了,毕竟刘晔给他提出来的平定江南的方略是很有道理的,此前贾诩、程昱、荀攸,包括自己在内,都是侧重在军事上考虑如何平定江南。而刘晔无疑给他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窗,让他更加清楚地看清了淮扬。原来平定江南军事反倒其次,首当其冲的是大军所到之处如何平定贼匪,收取江东万民之心。

那么要按刘晔说的办下去,就要当先收服各地的贼匪。如今九江的宗贼因为有刘晔,所以举众归降了,归降以后也得到了妥当的安置。如此一来,九江算是平定了。当然还有屯驻在历阳的吴景和孙贲,不过这就要看程昱的东路人马了,想来一场大战是少不了的。

至于庐江,其中势力最大的贼匪,就是盘踞在天柱山一带的陈策、梅成、雷绪等人,不过庐江的情况比九江更加复杂。

天柱山位于潜县,沘水和泄水在博安合流以后,就一路往西南流经潜县。可以说潜县得天独厚的山水形胜,以天柱山之险,沘、泄两水之利,在此乱世自然引来了不少百姓争相避难,然后逐渐形成了有贼寇之称的地方势力。而其中势大力强者,就成了这种势力的头目、首领,他们操练兵马,打造兵器,收取税赋,大者形同州郡,小者也非一县可比。

而庐江除了潜县的天柱山以外,庐江以西更有地连荆、豫的大别山,所以庐江的形势比九江更加复杂。

也不知道刘晔前往天柱山能不能说动陈策、梅成、雷绪等人,要是不能说降的话,想打下天柱山只怕不是那么容易。

但是此时刘宠也不可能发兵往天柱山,只能等到刘晔传来结果再说。

他眼下最主要的是尽快统领大军赶往庐江郡治舒县——因为袁胤传来了消息,刘勋开城投降了!

……

刘勋能开城投降,让刘宠既惊喜又意外。

毕竟刘勋与他说是有血海深仇也不为过,刘勋的两个兄弟、一个侄儿,都前后死在豫州将领的手上,按理说刘勋应该和他拼命才对。在崇尚复仇和气节的大汉,刘宠想破脑袋也想不通,刘勋为什么会放下血仇向他投降?

而且刘勋在江淮的势力强盛,就连孙策都有些惧怕他。要不然孙策渡江也不可能只取豫章,而置庐江于不顾,否则孙策的后背也不可能露出来。

要是孙策能在攻取豫章以后渡江北上攻取庐江,封锁后路,刘宠也只能从正面和孙策决战。说到底,还是因为刘勋的实力让孙策觉得没有胜算,亦或是即便是打败刘勋也会落到个两败俱伤。所以孙策才避而远之,直接先取江东。

而刘宠能想到的唯一解释,就是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袁胤。

毕竟刘勋是袁术的部将。虽然袁术已死,但其子尚在,袁胤、袁耀此次都随驾南征,虽说袁耀是如今袁氏的话事人,但无疑袁胤是在行使袁耀的权力。有袁家人出面,如果袁胤是发自内心想说动刘勋归降的话,那么刘勋不可能不考虑袁家人的态度。

毕竟历史上袁术败亡以后,袁胤就带着袁术的残部和灵柩、家眷去投奔刘勋,而刘勋也接纳了袁胤,可见刘勋对袁氏还是忠心耿耿的。要不是后来中了孙策的奸计,刘勋也不可能去投奔曹操。

庐江,舒城。

袁胤与刘勋并肩而立,在等着刘宠和天子的车驾。

对于刘勋来说,做出这个决定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不过这又能如何,刘氏一门的男子,如今就剩他一个人了,而他下面还没有一个子嗣。若是与刘宠抗衡,胜败姑且不论,万一有个好歹,那刘氏的香火就会断送在他的手上。所以对于刘勋来说,为了刘家的延续,他不得不慎重考虑。毕竟豫州的兵锋他是领教过的,虽然他在淮南说是称霸一方也不为过,但与刘宠相比,无异于是萤火与皓月争辉。

再说有袁胤亲自出面,他作为袁家的故吏,深受袁氏之恩,如今袁氏少主连同袁门上下都迁到了许都居住,虽然性命看似无虞,但也不能说安如泰山。万一丞相找个理由问袁家旧罪,袁氏一门或许就会不复存在。

只有袁氏在丞相手上的分量越来越重,作用越来越大,丞相才会重用袁氏,才会放过袁家上下。毕竟献女联姻只能保袁家一时,保不住一世。要想重振袁氏,只有成为丞相手下的重臣。

而此次南征,将是袁家崛起的良机。

这些道理都不消袁胤细说,袁胤只要点到,刘勋又何尝不明白。

但在恩仇之间,要做出选择是何等艰难。不过刘勋还不算糊涂透顶,他自己知道斤两,成功复仇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有可能赔上刘氏满门,若刘家在他这里断了香火,那是大不孝。而且置袁氏恩德于不顾,那也是不忠不义。

所以刘勋接纳了袁胤的说辞,决意开城投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