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军事 > 笏剑曲 > 一零六回 千秋亭再辞破邪剑 玉渊潭喜受归隐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零六回 千秋亭再辞破邪剑 玉渊潭喜受归隐候

唐海心想,大王以为我要带走众兄弟,我须预说明了,好教他放心,乃道:“大王登基后,天下归仁,百姓感恩戴德,只会咸赞圣主仁德,又怎会责怪大王?且臣别无他求,众兄弟武艺出众,只盼着他们日后追随大王建功立业,光宗耀祖,那时,臣也就心满意足了。臣所请,万望大王准许。”

“怎么?将军独自隐退?”大顺王讶然失惊。

唐海道:“众兄弟跟随唐海只能是吃吃喝喝,庸庸碌碌,埋没了翻江倒海的手段,可惜了擒龙伏虎的本领,而跟随大王则大不相同,纵横四方,开疆拓土,立不世之功勋,留千古之芳名,唐海虽是舍不得离开他们,岂可因一己之私而毁众兄弟前程。”

“难道,将军就不带走一个?”大顺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唐海道:“恳求大王许臣带洪世安和卫队六十六人回归大巴山。”

“世安将军武艺出众,义军中难有与之匹敌者,只是这六十六人是?”

唐海道:“臣当年与曹印象山斗志,誓言不枉一人,后带一万八千巴山子弟跟随大王伐暴,如今仅剩这六十六人,那一万七千九百三十四人均死于征战之中,他们虽非臣所杀,然所谓‘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此事让臣日夜愧疚,臣之所以无心为官,正是为此。今我王大功告成,臣只求携生还者返回巴山好生安居,望大王恩准。”

唐海说到痛处,声音哽塞,复再跪下行礼,忍不住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大顺王猛地站起,慌扶起唐海道:“将军,你真仁义忠信之人,快快起来,孤依你就是。”

唐海大喜道:“谢大王。”

大顺王扶唐海坐下,自己也回到座位上落座,问道:“将军,你要归隐,孤不强留,你有何要求只管说来,孤无不应允。”

唐海动容:“大王果真怜悯唐海,请降天恩,免除巴山十县百姓十年赋税,如此,唐海愧疚之心方可稍安!”

大顺王道:“好,孤依你就是,孤登基后,先免大巴山十县十年赋税,令户部拨白银六千六百两赏给六十六位巴山将士,每人再赐良田三十亩,终身免赋。”

唐海大喜,随即呈上破邪剑,正欲退给大顺王,大顺王赶紧将剑推回道:“还要封将军为归隐候,将军可佩破邪剑,畅游天涯,地方各级官吏见剑如见钦差,恭迎礼送,不可怠慢。明朝官吏贪暴,将军尚且为民除之,若我大顺朝治下有贪官恶霸,望将军切不可手软,替孤除之。”

唐海感激涕零,慌忙跪地谢恩,喜泣交加。

2

唐海刚走出宫门,迎面遇到宋献策的车驾急急赶来,二人相互见礼,宋献策道:“唐将军几时进城来的?”唐海道:“今日刚来。”宋献策道:“城外可有什么变故?”唐海躬身行礼道:“军师宽心,城外稳固,并无意外。”宋献策道:“那就好,那就好。对了,大王可在忙碌?”唐海道:“大王在千秋亭饮茶。”宋献策道:“我去见见大王。”唐海道:“军师请便。”

宋献策别了唐海,径入御花园来见大顺王,奏道:“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已来京降我大顺,可不知何故,行至半途又返回去了。”大顺王一惊:“怎么,他敢降而复反?难道他不顾北京城内的一家老小性命?”宋献策道:“此贼反复,大王宜早作定夺,不可迁延。”大顺王道:“他敢反,我必亲往剿之。”又吩咐伺候在侧的卫士道:“传旨,着众将明日大殿议事。”

卫士领旨而去,宋献策问道:“大王召见唐海了?”

大顺王道:“非孤召见,是他自来请辞的。”

宋献策大奇,问:“请辞?他要去那里?”

大顺王叹道:“唐海无意于官场,如今功成名就,想学古之隐者,到大巴山过清闲自在的生活,孤再三挽留,怎奈他去意已定,实在可惜。”

宋献策略作沉思道:“怪哉,如今天下已定,人人都思争功夺利,唐海却辞官隐退,却是何故?莫非……”

大顺王笑道:“唐海此去仅带洪世安和六十六名巴山卫士,他的十六个兄弟和数万大军仍为我所用,足见他并无二心。”

宋献策道:“万岁不可小瞧了此人,他以前只有山勇、林源、叶阳三人时,就在江湖上赫赫有名,闹得大明州府县衙惶惶不可终日,后来聚集了十七人,更是如虎添翼,江湖豪强和贪官污吏闻之色变。且唐海极善出奇制胜,仅凭九人之力,轻轻松松地就铲除了龙虎帮建兰宁,区区十八人徒手灭了大佛国苗少春,眨眼功夫就募得一万八千壮士。”

大顺王笑道:“军师多虑了,唐海虽有大志,却并无反心,他这人,只认死理,不通权宜,他或怨我失信于民,但绝无异志,此一点,孤自信没有错看。”

宋献策见圣意已定,也就不再劝说,只得道:“如此甚好。大王,有关登基之事,臣已请来明廷老臣数人,他们精通典制,颇晓礼法,现已在宫外候旨,大王可亲召见垂询,以免登基典礼上出了差错。”李自成叹道:“辽东未定,战事未平,登基之事缓缓吧,你让他们先回去,待孤处理好吴三桂的事后再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