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疯狂设计狮 > 第765章 约定俗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其中很大一段就是在网上找的资料,我觉得这些也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就当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值得去了解一番,问心无愧。)

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孔子曾专程赴洛邑拜见老子。

回来后,孔子三天不讲话,弟子们问他见老子时说了些什么,孔子感叹道:我竟然见到了龙!

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翔乎阴阳“,我“口张而不能合,舌举而不能讯“,又怎么能规谏人家呢!这是孔子称老子为龙。

另一则故事说:老子见孔子带着五位弟子在前面走,就问道:前边都是谁?回答说:子路勇敢、力气大,子贡有智谋,曾子孝顺父母,颜回注重仁义,子张有武功。老子听后感叹道:我听说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

这是老子比孔子为凤。

龙凤是天生的一对,孔老也是天生的一对。

如何解释这种“天生巧对“现象呢?

我们说,孔子用龙比老子,是取了龙升天潜渊、灵异善变的神性,来比老子的静动自如的神采,和纵横天地不拘一格的思辩才能的。

老子用凤比孔子,则是取了凤的亲德嘉仁的神性,来比孔子的智善和悦的品性,和仁爱为本、律己惠人的圣德的。

这大概是文献中最早的有关龙凤配合、对应的记载了。

大约从秦汉开始,龙和凤的关系有了变化。

一方面是继续对应、如秦代的“鎏金龙凤纹银盘“。

汉代的“四神纹“瓦当、陕北榆林出土的汉墓石门上的龙凤纹。

北魏的墓志边缘装饰画:仙人乘龙跨凤石刻。

隋代的青瓷凤头龙柄壶;唐代的龙凤纹铜镜。

宋代的凤纹龙把玉碗;元代的龙泉窑贴花龙凤纹盖罐。

明代的天坛祈年殿的龙凤图、龙凤石。

清代的珐琅彩龙凤纹双连瓶、刺绣龙凤呈祥图案、彩绣龙凤双喜纱帘等等。

这样的对应与结合,一直延续到当代。

另一方面,龙的身上开始有了象征君主帝王的神性--君主帝王们都说自己是“真龙天子“,如秦始皇称“祖龙“,汉高祖是其母感蛟龙而生,而且生得“隆准而龙颜“,王莽要“当仙成龙“,汉光武帝“梦赤龙“,等等。

既然帝王们称龙比龙,作为对应,帝后妃嫔们就开始称凤比凤了。

帝王服“龙衮“,帝后便戴“凤冠“;帝王住“龙邸“,帝后便居“凤楼“;帝王有“龙火衣“,帝后便有“凤头鞋“,等等。

这样一对应,凤便有了一个大的变化:即由“阳“转“阴“,整体上趋于“雌性化“。

因为,帝王们绝大多数都是男的,手中又掌握着至高无上、威力无边的权力,加上龙由于集合对象的广泛,身上已集纳和具备了众多“阳物“的特性,其呼风唤雨的威力、飞举变化的能量,也和属“阳“的男性相吻合。

而凤由于其外表美丽,更和喜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属“阴“的女性相接近。

还有凤本是凤凰的简称,凤凰是分雌雄的:雄为凤,雌为凰。

所谓“凤求凰“,便是如此,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就是如此。

但在凤和作为帝王的龙对应之后,就雌雄不分,整个地“雌“化了。

湖南衡阳的牌楼乡,有一个名为“游龙戏凤“的牌楼冲。

相传明朝正德皇帝巡游到此,结识了聪明漂亮的卖酒女子李凤姣,于是演绎出一段“游龙戏凤“的故事。有人还据此编了一出戏上演。

后来李凤姣不幸去世,皇帝闻讯,下诏在当地的凤凰山麓建了这座石质牌楼以示怀念。

相传唐朝初年,精通星相学的袁天纲从京师长安南下入蜀,于端阳节这天到达利州城。

当时,嘉陵江里正在举行龙舟竞赛,利州都督武士约一家也坐在官船上观看。

突然,从江水深处窜出一条乌龙,摇头摆尾地向西山飞去;几乎是同时,一只凤凰也伴着彩霞飞来,在东山顶上长鸣一声,然后向北方飞去。

众人和武都督夫妻都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惟有袁天纲爽声大笑,说:“这叫龙凤呈祥,此地必出贵人。“

第二年正月间,武都督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孩,就是后来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据说武则天两岁的时候,武都督还请袁天纲看过相。当时武则天身穿男孩的服装,由奶妈抱着。

袁天纲端详一会儿后,惊叹道:“日角龙颜,龙睛凤项,伏羲之相,贵人之极也。“当得知是个女孩时,仍断言:“是女,亦当主天下。“

这样的传说,难脱附会编造之嫌。

但神话思维和造神活动,本来就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有意味的传说一般都久传不衰,且越传越奇,成为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

比如,利州人就根据“龙凤呈祥出贵人“的传说,将当年的西山、东山改称乌龙山和凤凰山。

还在乌龙山修了皇泽寺,在凤凰山建了凤凰楼,--两座建筑物已成为广元城的标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