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青春 > 云起风散在梧溪 > 第二百三十九章 哪个版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维特之死,是主人公实现自我、升华自我的一个最终途径。维特说“但愿我能够享受到为你去死,为你牺牲的幸福。”维特之死,是对于自我的坚持,对自然性情以及自我挚爱的终极追求。在理性与节制的时代,维特的爱情与理性背道而驰;维特之死,是对理性的一句抗议,也是主人公实现自我的唯一途径。

作品中的“外界”有两重,一是广阔的自然,一是自我难以融入的理性社会。关于自我与外界的关系,歌德认为内心应当回归自然,两者相融合,不是将自我泯灭于违背自然的理性中。在作品的开篇,维特沉浸在村庄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情风物中,怡然自得。然而作为现实中的,文明社会中的人,完全摆脱世俗生活而全然投身于自然怀抱却不现实,维特面对世俗与理智的冲撞,无论在政治事业还是感情生活中都难以融入适应。

作品中另外两个重要人物,阿尔贝特和绿蒂,是理性人的象征,也是不同程度失去自我意识的象征。作者对阿尔贝特内心情感的抒发却鲜有着墨。读者看到了他对绿蒂的占有对维特的谦和有礼,却看不到他的内心世界,塑造阿尔贝特这个人物某种程度上讲是对时代主流以及失去自我的不完全人性的控诉。而绿蒂,象征了一种精神处于中间状的人格,在理性的社会中,她无力反抗其实也无心反抗,然而她并没有完全失去天真,美丽,热情,这是她之所以吸引维特的重要原因。这里,歌德对于绿蒂的潜意识有一定描写“她思来想去,觉得哪个女朋友也配不上他,或许她的心里只是想把他留给自己。”绿蒂的内心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但是理性在她的头脑中是占踞上风的。绿蒂的两种特质吸引也伤害着维特。维特普经抱有过幻想,但是他最深爱的两个人却站在了理性的一方与他隔岸远对,幻想破灭,让他再也无法在生活下去。

艺术特色

《维特》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书信体的运用,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通过这种书信体的形式,仿佛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倾听他的言谈笑语和啼泣悲叹,甚至能够窥见他那颗跳动着的、敏感的、柔软的心。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让读者产生这封信就是写给自己的错觉,运用浓郁诗意的多重抒情,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受,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抒情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形式。

在《维特》这部小说中,大多数还是采用的直接抒情的方式,主人公通过内心的独白,直抒胸臆,将自己的奔涌出来的喜怒哀乐直接向读者倾诉、宣泄,如汹涌的洪水一般,让人不禁为其淋漓尽致而震撼、而感动。《维特》中的直接抒情在小说的情感表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维特与作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揭示作者内心深处的秘密,另一方面在维特和读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维特能够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有利于读者更加深入的体会维特的思想和情感。

另外,小说中,还有以“编者语”的形式进行直接抒情也是小说抒情手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鉴于日记和信件内容的局限性,作者在文中穿插了编者语,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进行了抒情描写。编者语以细腻的笔调对维特的情感进行传递,形成维特借助编者进行情感抒发的真实效果,不仅能够对维特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进行客观深入的描写,还能以外观者的角度对其心理变化对未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预测和铺陈。

《维特》中作者采用的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寓情于景,二是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是通过对环境或者景色的描写来进行情感抒发的方式,这种抒情方式中的景物描写起的是烘托的作用,主要表现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充满诗意。

五、作品影响

《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

为了记录所谓的“维特热”,在韦茨拉尔,除了一本珍贵的第一版《少年维特的烦恼》外,被展示的还有它的戏仿作品、模仿作品、争鸣文献和多种语言的翻译本。

这部小说激起了批评家和支持者们极为热烈的反应。其中的原因在于,歌德以维特作为他小说的中心人物,而这个人物完全违背了市民社会的规则。市民大众将维特视为一个和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他与市民大众的观念完全相悖。他们期待的文学,更多的是“实用的东西”和“娱乐的东西”,而歌德的小说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上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他们直接在故事中寻找“实用的东西”,他们希望有一个他们能够认同的人物,并从他的行为中得到学习。特别是小说充满了优美的抒情格调,文字洁净明快,很值得称道。但这部小说却是以自杀告终的——从市民的价值标准来看这不可想象。许多市民批评这部小说仅仅因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们的观念,还威胁到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认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和传统文学决裂的书,这种决裂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他们认为这本书颂扬了与他们的利益相悖的价值标准,赞美了自杀的行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