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青春 > 云起风散在梧溪 > 第二百四十九章 “在实践中追求——《浮士德》简析 ”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四十九章 “在实践中追求——《浮士德》简析 ”

最后,浮士德性格的内在矛盾运动也是歌德本人一生精神探求的写照。歌德在创作中,强调作家对作品的渗入。他说:艺术不仅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要揭示出艺术家自己的“心灵深处”。表现出他们特有的思想、感情、理想以及基于现实的幻想。③同浮士德的政治生活,正是歌德自已委曲求全与环境妥协,在魏玛十年宫廷生活的投影。恩格斯说:在歌德“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⑦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而难能可贵的是,歌德能够克服自身的弱点,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切身体验,溶铸在浮士德这个形象中,把他写成了一个理想的探索者。正如他自已所说:“我向现实猛进,又向梦境追寻。”在浮士德这个形象中既有作者向现实突进的成果,又有作者向梦境寻求的收获。他出生在德国现实的土地上,又驾眷浪漫的彩云翱翔于天上人间。这个形象因此也是“特殊与一般的辩证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统一。”

总之,通过浮士德自身的否定,通过他思想和性格的演变,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在做什么,而且写出了他怎样做。使得人物形象真实、丰满、深刻。而且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新兴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精神发展的过程,以及他们对未来杜会的朦胧理想。而他们奋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注:

①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花城出版社

②引自郭沫若译《浮士德》,以下如不另注明出处,皆引自此书。

③④⑥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中引用的歌德谈话录》

⑤卢卡契《青年黑格尔》第142

⑦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第七篇:

在实践中追求——《浮士德》简析

余匡复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1749—1832)的主要作品,它创作于1773至1831年,前后历时五十八年。这五十八年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封建制度垂死挣扎的时代。歌德自己说过,他经历了世界大事纷至沓来、方兴未艾的年代,这是他得天独厚的地方。正因为歌德经历了两种制度交替时代的种种历史事件,所以歌德才能在诗体悲剧《浮士德》中,反映出旧的封建关系的瓦解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且刻划出两种制度交替时代的种种矛盾。

由于当时的德国长期处于封建分裂状态,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重重阻碍,所以德国的资产阶级十分软弱,还没有夺取政权的力量。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软弱状态很自然地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文学作品的特点,那就是德国作家的作品缺乏同时代法国作家(如博马舍,伏尔泰等)的作品所具有的那种政治尖锐性,从而也不可能直接为本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舆论准备。德国作家只能象梅林所说的那样,“在文学里创造资产阶级世界的理想图象”。《浮士德》就是歌德创造的一幅理想世界的图象。

当时的德国虽不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但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启蒙运动却深刻地影响了德国知识分子,迫使他们追求、怀疑和思考。《浮士德》所反映的正是这一点。浮士德的追求与对真理的探索体现了歌德的追求与探索,浮士德的理想也就是歌德的理想。所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谁要不能置身于歌德的《浮士德》所表现的那个追求和怀疑的时代,就会把《浮士德》看成一部奇怪的作品。”(周扬译:《生活与美学》,第59页)

在历史上歌德经历了两种制度的交替,在文学史上歌德则经历了两次大的文学运动,即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启蒙运动和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我们很难把《浮士德》归入那一类作品。如果可以分类的话,我认为《浮士德》在创作手法,思想内容上更倾向于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

《浮士德》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的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士德和魔鬼订约二十四年,订约期间魔鬼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期满后,浮士德就得死去,死后的灵魂为魔鬼所有。魔鬼让浮士德在生时享尽当时基督教所不容许的人间乐趣(意在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带他上天入地,共同探讨天堂、地狱、宇宙形成等科学的奥秘(意在反对中世纪教会宣扬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追求)。《浮士德》的一-些情节(包括古代传说中的美女海伦的幽灵与浮士德结合等)即取自这一传说。

《浮士德)内容复杂,结构庞大,情节离奇。全剧长12,111诗行,是欧洲文学史上最长的诗体作品之一。全剧上下两部。第一部不分幕,二十五场,前有“献诗”,“舞台上的序幕”及“天上序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